梅毒(syphilis),俗稱楊梅瘡、花柳病,是由梅毒螺旋體(蒼白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 簡稱TP)引起的慢性、系統性的性傳播疾病,與肺結核、麻風并列為世界三大慢性傳染病。
▲ 梅毒螺旋體
梅毒是艾滋病出現以前最令人生畏的一種性傳播疾病,當然它也是一種很難對付的疾病,可以造成全身多系統損害,甚至引起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損害,嚴重導致死亡。《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梅毒被列為乙類傳染病進行防治管理。
流行病學
關于梅毒的起源和傳播有很多爭執,據西方學者認為,梅毒最初出現于美洲。1492年,航海家哥倫布的水手們從美洲把梅毒帶回了歐洲。
16世紀以前,中國尚無梅毒的記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梅毒傳播到了亞洲。1498年,梅毒出現于印度。大約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傳入中國廣東嶺南一帶,此后梅毒向中國內地傳播。
1949年以后,梅毒在中國據稱曾一度被消滅,80年代以來,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梅毒和其他性傳播疾病一樣在中國大陸死灰復燃,而且迅速蔓延。
傳染源
梅毒是人類獨有的疾病,顯性和隱性梅毒患者是傳染源,感染梅毒螺旋體的人的皮損分泌物、血液中含大量梅毒螺旋體。感染后的頭2年傳染性最強,2年后傳染性逐漸減少,但危害性增大。梅毒螺旋體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并在感染后2年依然有傳染給胎兒的危險。
傳播途徑
性接觸是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約占其95%以上。感染梅毒螺旋體的早期傳染性最強。如果是顯性梅毒,可發生性行為接觸的任何部位的硬下疳,如生殖器、肛周、直腸、乳頭、舌、咽、手指等部位的硬下疳。隨著病期的延長傳染性越來越小,一般認為感染后2年以上通過性接觸傳染性就非常小了。
患有梅毒的孕婦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引起胎兒宮內感染,多發生在妊娠 4個月以后,導致流產、早產、死胎或分娩胎傳梅毒兒。一般認為孕婦梅毒病期越短,對胎兒感染的機會越大。感染后2年仍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孕婦要做好產前和孕前梅毒篩查工作。
梅毒分類
依照傳播途徑不同,可分為胎傳(先天性)梅毒和獲得性(后天)梅毒。前者指由感染梅毒螺旋體的孕婦傳染給胎兒所患的梅毒。獲得性梅毒指由母乳、 血液或性接觸傳染的兒童或成年人梅毒。
依照臨床癥狀,可分為顯性梅毒和潛伏梅毒。前者有梅毒的臨床表現,潛伏梅毒無臨床表現,僅血清學檢測證實感染梅毒螺旋體。
依照病程的發展,分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又分為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感染梅毒螺旋體后3月內為一期梅毒;感染梅毒螺旋體后3個月到2年為二期梅毒。晚期梅毒也稱三期梅毒,目前規定為感染TP后2年以上的為晚期梅毒。
在臨床實踐中,依據感染時間、臨床特點、血清學檢測和病程,進行診斷。如先天性早期顯性梅毒、獲得性二期隱性梅毒、獲得性晚期顯性梅毒等。
梅毒螺旋體也可以間接接觸傳染,如通過接吻、 哺乳和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褲、被褥等日常用品造成傳播, 不過情況較少。
病程和癥狀
梅毒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初起時為全身感染,病程緩慢,在發展中向人體各器官組織入侵,也可潛伏多年甚至終身沒有臨床表現。梅毒從傳染來源可分為后天梅毒(獲得性)和先天梅毒。后天梅毒在長期病程中,由于機體的抵抗力和反應性的改變,癥狀時顯時隱。一般可分為一期、二期、三期梅毒。
第一期梅毒為下疳期,也就是梅毒螺旋體進入人體,一般經過2到4周左右,在陰莖、陰唇、陰道口等處發生炎癥反應,叫“硬下疳”,也叫“一期梅毒”。
第二期為斑疹期,合稱早期梅毒,傳染性強,皮疹遍布全身,以四肢更明顯,典型的癥狀為皮膚紅斑、丘疹。
第三期為晚期,發生在感染梅毒后2年,大約1/3的患者會出現三期梅毒表現。此期梅毒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的潰瘍性損害或內臟器官的肉芽腫病變。
診斷和鑒別診斷
各期梅毒都有特殊的臨床癥狀和特點,若出現硬下疳伴有淋巴結腫大,全身廣泛對稱,特別是同時在手掌、足跖有斑疹或丘疹而無痛癢癥狀,或生殖器部有濕潤增生斑丘疹(扁平濕疣)并伴有全身性淋巴結腫大時,應考慮到早期梅毒的可能。若病人有不潔性交史,梅毒的可能性更大。此時應進行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有梅毒螺旋體檢查和梅毒血清反應檢查。臨床常用的螺旋體檢查法為暗視野法,梅毒螺旋體的螺旋緊密規則,折光強,運動活潑,易于辨認。發現梅毒螺旋體對一期梅毒診斷很有幫助,特別是已出現硬下疳而血清梅毒反應未轉為陽性前更有診斷意義。
在二期梅毒的粘膜斑、斑丘疹和扁平濕疣等病損內也容易找到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試驗方法很多,所用抗原有非螺旋體特異性抗原(心磷脂抗原)和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原兩類。梅毒血清試驗對各期梅毒的診斷都很重要,早期梅毒常有強陽性反應。潛伏梅毒和無癥狀神經梅毒因無活動的臨床癥狀,主要靠梅毒血清試驗診斷,但應注意梅毒血清試驗可以出現假陽性反應,一些非梅毒的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可出現陽性反應,稱為生物學假陽性反應。在硬下疳的早期,梅毒血清反應常為陰性,晚期梅毒中也可陰性,特別是在晚期神經梅毒的脊髓癆患者陰性率可達30~50%。
治療
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療程規則,劑量足夠。梅毒治療首選藥物是青霉素,治療后應定期臨床和實驗室檢查隨訪, 性伙伴同查同治。早期梅毒經徹底治療可痊愈并去除傳染性,多數正規治療的病6個月后USR、RPR或VDRL試驗轉成陰性或滴度顯著降低, 如抗體滴度再升高,應是血清性復發。晚期梅毒治療可消除組織內炎癥,但已破壞的組織不會自然修復,可能會有后遺癥。
預防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 梅毒螺旋體是由一種運動起來有點像精子的叫做梅毒螺旋體的厭氧病菌,它們怕干燥,怕氧氣,所以在人體外的生活力很低,肥皂水及一般消毒水可于短時間將其殺死。梅毒螺旋體在干燥和陽光照射下很快死亡,普通消毒劑如升汞(1:1000)和熱肥皂水都能在短時間內使之死亡,煮沸則立即死亡。所以汽車拉手、樓梯扶手等公共設施一般不會傳播梅毒。梅毒螺旋體在潮濕環境下可以生存較長時間。
梅毒主要通過性交接觸傳染,除了生殖器與生殖器接觸外,也要考慮到性器官與口唇、手的接觸傳染。傳染途徑還包括接吻,共用餐具,醫務人員檢查患者、接觸病人血液等的間接感染。因此,在醫院里為梅毒病人檢查、手術時用過的器械,應專門嚴格消毒。
由于人類對梅毒無先天性免疫力,無預防性疫苗,最好的預防就是注意性衛生,潔身自好。即使完全治愈的病人,如果再與梅毒患者接觸,還可導致再次感染。
來源:陽江市人民醫院健康福民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