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絡中國節?七夕」守候七夕文化的唯美詩意

        來源:光明網 編輯:石成 2023-08-24 10:08:15
        —分享—

        隨著生活物資的不斷豐富和社交網絡的日漸發達,年輕人越來越重視生活的儀式感。歲月如流,腳步匆匆,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更需要儀式感。七夕節源于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每逢農歷七月初七有穿針乞巧、拜織女、吃巧果等傳統習俗,扎根于中國文化的土壤,是名副其實的“愛”的節日。作為底蘊深厚、唯美詩意的傳統節日,七夕是中國人完成愛情儀式感的最佳選擇。那么,如何過好七夕,讓這一古老的傳統節日傳承下去?回眸七夕,真愛不老,七夕觸發無限的歷史、宇宙和人生感懷。它不是一個普通的日子,而是一杯情深意濃的老酒,還是一個情意繾綣的意象。

        挖掘“七夕”意象:詩性符號,喚醒古老的文化記憶。意象,即表意之象,旨在表達人的詩性生活體驗,承載意義、價值和夢想。傳者以“象”達意,受者以“象”解意,“象”在傳受雙方之間建立聯系的橋梁。意象的范圍廣闊,可以是物、事、理、情,即物象、事象、理象、情象。古人常借七夕意象賦詩。《古詩十九首》中寫“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唐代林杰寫“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白居易寫“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其中“牽牛星”“紅絲”“比翼鳥”皆是意象。耳熟能詳的物象在詩人筆下綻放無限詩意,它們承載了古往今來中華兒女對忠貞不渝、白頭偕老的愛情的向往,是中國式浪漫愛情的具象化。中國人以天人合一為文化背景,生活在一個互為象征的話語體系中,對七夕這樣的傳統文化意象具備天然的感知力,挖掘七夕詩詞、故事、傳說的內涵,能夠喚醒中國人古老的文化記憶。七夕,是一次次出現在祖先們生活中的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情感,是一個原始意象。心理學家榮格說:“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余,并且總的來說始終遵循同樣的路線。”沿著這條路,我們能重溫“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忠誠和溫存,能行穩致遠。

        建構“七夕”意境:身臨其境,感受審美文化體驗。意象最大的魅力是代入感和觸發聯想,“意象經營意境生”,作家藝術家通過意象經營建構出具有感染力的藝術意境,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在有限的意境中感受到無窮的韻味。建構意境講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建構詩情畫意的場景,給受眾留下廣闊的想象和解碼空間,體現了中國傳統留白美學。“七夕”意境建構不拘泥于形式,線上和線下都可以帶來豐富的審美文化體驗。河南衛視《七夕奇妙游》晚會節目《給女孩》,用歌曲串聯起梳洗備巧、投針驗巧、遙拜織女、穿針乞巧等環節,生動再現古代女子過七夕的傳統習俗和流程。央視《七夕晚會》先導短片《鵲橋仙》打造了熱鬧非凡的七夕夜市場景,展現了女主角穿越到古代長安城七夕夜市的所見所聞,燈籠題詞、放孔明燈、潑墨劍舞、熱鬧街景和身著漢服的熙攘人群令人目不暇接,讓觀眾在其中體味到了濃濃的七夕文化底蘊。許多古鎮和文化旅游景區也推出了七夕系列活動,包括七夕河燈文化節、七夕游園會、七夕主題集體婚禮等,借助原有的實景資源來建構七夕情境,達到重現七夕昔日繁華,“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效果。這些活動中的“七夕”意境,往往給人以“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我們的身上流淌著祖祖輩輩延續至今的血脈,千年萬年,走不出天人合一的“一”。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

        回眸“七夕”:點亮真愛,煥發傳統的現代價值。七夕文化中最著名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幾千年來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依然婦孺皆知。真愛不老,如何能夠留住七夕文化之美?發揚傳統文化并不是對古代傳統習俗的復刻,而是推動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七夕文化的價值不應當僅停留在穿針乞巧、做巧果、拜織女等傳統習俗的展示,更應當借“真愛永存”的傳說故事,鼓勵年輕人堅定對愛情的信心、勇敢追求真愛,樹立正確愛情觀。河南衛視《七夕奇妙游》節目《愛》串聯了昆曲《牡丹亭·游園》、越劇《梁祝·十八相送》和豫劇《白蛇傳·斷橋相會》,用戲曲形式講述了杜麗娘與柳夢梅、梁山伯與祝英臺、許仙與白娘子三段愛情故事。《愛》選擇了中國人熟悉且普遍認同的人物,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展示愛情的美好。故事中的價值選擇、人生磨難、真善美等為當代青年人提供了參照系,有益于當代人擺脫“杯水主義”“拜金主義”“不勞而獲”的不良習氣,創造自己的真愛人生。

        來源:光明網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