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沖 長沙報道
“要在制造業提質增效上再下功夫”,就是要推動企業提質、增效、擴能,推動產業、產業鏈做優做強,推動產業生態持續優化,政府部門應積極作為,也大有可為。
今年以來,上海、重慶、廣東、安徽等省(直轄市)紛紛出臺關于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雖然具體表述略有不同,政策取向無不落腳于制造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6月15日,湖南省工信廳舉辦制造業提質增效專題研討會。
6月15日,湖南省工信廳舉辦制造業提質增效專題研討會,來自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80余人齊聚一堂,立足湖南產業發展實際,共同探討制造業提質增效的方法路徑。
當此之時,湖南著力突出制造業提質增效,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構建具有湖南特色、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夯實基座,是胸懷“國之大者”、服務“省之大計”的重要之舉。
起于微末,見于大觀。立足職能職責,政府部門何為,又有哪些“金點子”?
梯度培育
持續擦亮“湖南制造”名片
不僅重視“量”的增長,更重視“質”的提升。
當前,湖南圍繞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優質企業不斷壯大,制造業呈現著規模持續擴大、質效持續提升的良好態勢。工業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逐年提升,創造了全省1/3以上稅收和就業,工業“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凸顯;裝備、材料、消費品3個產業邁上萬億臺階,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等16個產業跨入千億行列;全省千億企業、百億企業分別達到4家、50家,規模工業企業總數已突破2萬家;數字經濟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總量超過1.5萬億,全省數字經濟呈現出潛力巨大的蓬勃發展態勢。
但是,當前經濟下行承壓、一些行業進入周期性調整的形勢下,也暴露出企業大而不強、增長韌性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
如何找到一條突圍之路,做強做優領航企業、優勢產業?
在此次研討會上,湖南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雷紹業表示,全省工信部門將以壯大和培育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為主抓手,堅持省級、國家級、世界級集群梯度培育的思路,推動項目、資金、政策和工作力量等資源優先向先進制造業集群集聚。
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輕型運動飛機。(圖片來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為此,湖南省工信廳已經編制“4+6”產業集群“一圖四庫一清單”,即在現有4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6個重點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基礎上,以清單化的方式,聯動全省工信部門著力解決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堵點、難點問題。
以湘潭經開區汽車生產基地項目為例,湘潭積極利用現有資源與國內優勢汽車主機廠合作,整合省內汽車生產資質,是全省汽車產業盤活存量資產、提質增效的典型項目。
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盤活存量是路徑方向之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推動大企業裂變創新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湖南引進了消費電子領域的安克創新,安克創新在省內支持了一家電子制造企業發展;比如,三一集團孵化了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樹根互聯。
在政府職能部門的推動下,一些知名企業不斷提升本地化配套率,從而達到了鍛長板、補短板的效果。
智賦萬企
做成漫山遍野的“風景”
此次研討會上,湖南鋼鐵集團、三一集團等省內大型制造企業代表著重分享了各自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經驗做法。記者了解到,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被省內大型制造企業置于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目前,三一重工長沙18號工廠已成為有著智能制造“奧斯卡”之稱的“燈塔工廠”,湖南鋼鐵集團的“5G+”智慧工廠已成為行業樣板。
三一重工長沙18號工廠。(圖片來源:三一集團網站)
今年3月初,湖南省“智賦萬企”行動推進會在省工信廳召開。這一行動旨在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讓更多企業插上智能化翅膀,推動數字技術驅動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
預計到2025年,湖南計劃建設50個左右省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200個左右智能制造標桿車間;同時,每年推動1萬戶以上企業深度“上云”、5000戶以上企業“上平臺”。
在記者看來,“智賦萬企”行動聚焦于供需兩端,培育引進一批優秀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應用服務商,提供更多場景化、通用化的解決方案,著力解決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難題,從而在做“盆景”易、做漫山遍野的“風景”難的行業痛點上破局。
“智賦萬企”行動實施有力,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共有23960家企業上云、1472家企業上平臺。
近年來,湖南省工信廳持續發布“數字新基建”100個標志性項目、數字湖南十大應用場景建設、“5G+工業互聯網”示范工廠等名單,數字新基建的鋪排和標桿示范的認定,為湖南智能制造沉淀了良好生態。可以預見的是,“智賦萬企”行動將把湖南智能制造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經驗啟示我們: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先進制造業競爭加劇,必須加快提升高端制造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人才
是高頻詞,更是核心要素
在此次研討會上,“人才”是一個高頻詞。在制造業提質增效上,無論是找準賽道、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還是未來產業布局,著眼點都是客觀存在。人才,無疑才是強流動性的關鍵核心要素。
會上,包括安克創新負責人在內的企業代表認為,與沿海先進省份相比,湖南的人才政策還存在一定提升空間,在吸引高端研發人才、產業人才上還需繼續發力。
記者了解到,人才流動的“逆向飛地”模式不僅出現在沿海發達城市,在省內也有類似現象,即企業的研發、設計團隊在長沙,生產制造車間在其他市州。這種“飛地模式”,無疑會對企業的生產方式、組織、研發等帶來影響,也推動著地方決策者基于這一新形態將人才尤其是產業人才工作做得更實更細。
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制造業提質增效,將緊盯產業需求,依托“智匯瀟湘”人才峰會和世界計算大會等品牌活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湘創新創業;持續抓好產教融合,與教育部門協同發力,加快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斷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著力培養大批“大國工匠”、能工巧匠。
據人瑞人才聯合德勤中國最新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大量數字化、智能化的崗位相繼涌現,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應發展需要不斷優化人才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另一面,注重構建本地化人才培養體系,這是破解制造業提質增效“缺人才”的治本之策。
制造業提質增效,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乘風破浪是內因,政府政策的精準滴灌是須臾不可分離的外因。
來源:時刻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