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熊小平 周俊 鄒娜妮龔雅麗 李梅花 曾玉璽
前言
回望2022年,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
2022年,于婁底而言,同樣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面對國內外經濟超預期波動、新冠疫情反復延宕、極端高溫干旱天氣等多重挑戰,婁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市委、市政府帶領湘中兒女,迎難而上、踔厲奮發,積極應對沖擊,實現了逆勢而上、難中有為、難中向好,奮力在全省A類地區爭先創優,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邁出新步伐。
婁底中心城區。 劉新山 攝
乘風破浪,成就不凡!
婁底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推進“三大支撐八項重點”工作,奮力打造“三個高地”,高質量發展成色越來越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950億元,增長5%左右;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左右……經濟大船頂住壓力、破浪前行,交出一份高質量答卷。
這一年,有太多難以忘懷!經濟建設陣地,我們為發展而鼓舞;鄉村振興一線,我們為擔當而點贊;抗擊疫情戰場,我們為守護而感動;抗旱救災前沿,我們為堅守而高歌。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揮灑出夢想的華彩,記錄下奮斗的足跡,定格成厚重的里程碑!
奮斗歷程
精準施策,筑牢疫情防控堡壘
4月14日16時45分,搭載14天前G2190次列車在婁底臨時下車旅客的最后一列轉運列車,緩緩駛出婁底高鐵南站。婁底圓滿完成G2190次列車579名旅客的醫學隔離觀察任務。
婁底堅決貫徹“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持科學防控、精準施策,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
高效處置突發疫情。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婁底按照“五個同步”要求,精準快速處置多起輸入性疫情。特別是成功處置G2190次高鐵疫情,僅16天實現全體旅客解除醫學隔離、閉環轉運返鄉,確保了零外溢和旅客零意外,得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國家衛健委、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
精心構筑嚴密防線。全市開展“無疫社區(村)”建設,構建“五包五講五到戶”工作體系,推動機關資源下沉、力量下沉,切實把疫情防控落實到最小單元。堅決服從全國全省抗疫大局,先后派出11 支隊伍 495 人次支援邵陽、懷化等地。堅決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第九版、“二十條”和“新十條”,因時因勢優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轉型升級,打造中部地區“材料谷”
婁底市曾以千萬噸鋼、千萬噸煤、千萬噸水泥等閃亮名片傲立湖湘,被譽為湖南的“魯爾區”。隨著資源逐步枯竭,“傻大黑粗”的傳統支柱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力。
婁底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立足工業基礎,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打造中部地區“材料谷”,產業發展從“粗放型”向“高精尖”轉型升級。
三一產業園。 劉新山 攝
圍繞打造中部地區“材料谷”,婁底重點發展鋼鐵新材和工程機械兩大產業,統籌推進先進陶瓷、電子信息材料等8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協同發展,構建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重要原材料“四輪驅動”產業發展模式。
婁底按照“延鏈、成網、優環境”思路,高質量編制發展規劃,全力推進“材料谷”產業項目“500工程”,重點推進億元以上項目48個,完成投資324.72億元,集聚規上企業429家。聚焦“兩新”產業,突出硅鋼主攻方向,漣鋼冷軋硅鋼產品一期、漣鋼1580線等一批新材料產業項目啟動建設,宏旺新材一期、VAMA二期建成投產。目前,“2+8”十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實現營業收入1875.84億元,對全市規模工業貢獻率達107.3%。婁底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再次獲全國優秀。
大抓基層,推進“一切工作到支部”
11月5日,婁底市一場全面推進“一切工作到支部”動員部署會貫穿到市、縣、鄉、村四級,迅速推進一切工作落實到支部、 到“最小管理單元”、到“作業面”。
一個支部一座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婁底堅持大抓基層的導向,以推進“一切工作到支部”為抓手,把黨支部嵌入經濟建設、安全生產、鄉村振興等重點難點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和黨員“兩個作用”,推動婁底中心工作、重大任務落地見效。
消防車送水到家門口。 劉新山 攝
婁底堅持黨委(黨組)書記抓支部,建立“市級指導、縣鄉履責、支部落實”工作體系,形成“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對部署到基層、到黨支部的工作任務實行清單式管理,由市縣鄉村4級明確各時期的常態化和底線工作,形成任務清單,細化、量化黨支部工作任務。發揮縣委“一線指揮部”、鄉鎮黨委“一線指揮所”的作用,把“一切工作到支部”落實情況列入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
對照任務清單,婁底嚴格抓督導、抓考核、抓獎懲,讓支部工作實起來,讓機關黨員干部沉下去。截至11月5日,婁底已在易地搬遷安置點、項目工地、基層網格等建立6100多個黨支部(含臨時)。
項目為王,實體產業加速領跑
12月22日,婁底各重點項目建設工地上機器轟鳴、吊臂起降,廠房車間內繁忙有序,工業園區里日新月異,彰顯出高質量發展的 “速度”和“熱度”。
抓項目就是穩增長,抓項目就是抓發展。今年,婁底各級各部門主動作為、靠前服務、深入一線,積極推動項目建設,在全市形成“以項目論英雄,憑項目比實力”的濃厚氛圍和比拼勢頭。
婁底高強鋼項目生產線。 李中聲 攝
項目建設強力推進。婁底堅持項目為王,謀劃重大基礎設施項目“500工程”,總投資近500億元,超過“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重大基礎設施投資總和。分3批次集中開(竣)工項目228個,總投資1074億元。40個省重點、214個市重點、50個市領導聯點項目,分別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40%、136%、137%。新新高速、婁醴高速、橋頭河通用機場等項目開工建設,冷水江高新科技產業園、新化復印產業園、雙峰勁松電機二期等項目建成投產,婁底春田機場、漣水復航、梅山灌區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加速推進。
今年,婁底舉辦三批次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簽約活動,舉行“滬洽周”婁底“材料谷”省級專題招商推介會,新注冊“湘商回歸”企業50家,簽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112個,其中“三類500強”項目10個,總投資189億元。
對標一流,建設營商環境優秀城市
年初,省委、省政府對市州績效考核作出調整,把婁底從二類地區調整進入A類地區。婁底向全市發出“爭先創優高質量發展”動員令。
高質量營商環境就是高質量發展。婁底對標國家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等高對接北京、上海、廣州等標桿城市最新經驗做法,開展“7大平臺”建設、“13項指標”攻堅和“6項指標”能力提升行動,努力把婁底建設成為營商環境優秀城市。
志愿者進社區服務。劉新山 攝
婁底開通“營商環境直通車”“婁底營商碼”,“三集中三到位”進駐率100%、授權率100%,企業開辦4小時辦結。建成“政策超市”平臺,注冊企業用戶6.2萬余家,發布惠企政策8724條,兌現資金5990余萬元,新增減免退緩32.53億元。出臺促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25條硬舉措,新增市場主體7.49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戶、服務業企業50戶。開展“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行動,市級領導掛點幫扶20戶重點虧損企業,選派6370名干部走訪企業40608戶,超過全省總量的1/5。上線運行“金融超市”,促成貸款授信59.98億元,企業獲貸平均時長壓降55.5%。營商環境滿意度主觀評價大幅躍升至全省第4位
改革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增活力”
今年,婁底經開區五江高科、方圓磨具2家工業企業通過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證。自此,婁底經開區“材料谷”主賽道國家級“小巨人”企業達7家,省級“小巨人”企業26家,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新動能不斷凸顯,源自改革激發發展新活力。年初,婁底市部署163項改革任務全面落地,其中,9項改革經驗獲國家部委推介,8項改革經驗獲省推介、居全省第一?!胺殴芊备母锍掷m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全面完成,凈資產收益率居全省第二?!拔搴谩眻@區扎實創建,園區閑置國有資產清理處置完成既定目標,調區擴區有序推進,放權賦權和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全面完成,全市 6個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7.4%。
2022年婁底市第三批重大項目集中開竣工。彭敏 攝
以改革促創新驅動,發展動能澎湃。婁底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升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漣鋼成功創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實現湖南鋼鐵行業國家研發平臺“零的突破”。全市新增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2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6.27%,高新技術企業增長25.78%。獲評國家級企業標準“領跑者”4項。五江高科芯片封裝干膜技術獲省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第一名,漣鋼帕級薄規格超高強韌熱處理鋼技術全球領先,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聚焦民生,燦爛笑臉詮釋幸福密碼
得益于老舊小區改造,婁星區長青街道華達小區內,坑洼的小區道路鋪上平整炒砂,破舊外墻穿上靚麗“衣裳”,小區與城市游園連成一片?!耙郧熬褪莻€棚戶區,亂搭亂建、臟亂差。”說起小區的變化,業主張大爺喜笑顏開,“通過老舊小區改造,現在就像住在公園里一樣。”
婁底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全力保障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廣場上歡歌笑語。 吳永華 攝
今年以來,婁底市22 件省定民生實事提前完成,10件市定民生實事超額完成。新建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房 466 套,新增城區公辦學位 1.35 萬個,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 2.18 萬例;老舊小區改造 2.46 萬戶,中心城區新增業主委員會 110個、物業管理小區 111個,完成中心城區居民用水直供改造 3.1 萬戶;中心城區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 162 臺,新建保障性住房3299套,困難老人居家適老化改造697戶。完成農貿市場食用農產品監督性快速檢測 26.05 萬批次,“明廚亮灶+互聯網”指揮中心建成運行,建設農村公路安防工程 618 公里。
婁底市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民生支出比重達77.2%。城鎮新增就業3.44萬人,對全市近五年4.37萬名“兩后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幫扶,工作經驗獲國務院反詐打跨聯席辦發文推介。全科醫生每萬人擁有數、“無籍房”辦證持續保持全省第一。
耕耘沃野,書寫鄉村振興壯美篇章
鄉村氣象新,生活甜似蜜,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書寫鄉村振興壯美篇章。
婁底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高質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累計識別“三類監測對象”4.84萬人,消除致貧返貧風險2.16萬人,新增扶貧車間32家,開發公益性崗位7802個,脫貧人口年均純收入達1.6萬元,增長14.8%。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婁底市全面推行“田長制”,在全省率先完成存量拋荒耕地動態清零目標,糧食生產面積367.11萬畝、總產155.99萬噸。
水府廟庫區農村新貌。 劉新山 攝
在鄉村振興舞臺上“長袖善舞”。婁底市全面實施“六大強農”行動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985個兼弱村“消薄攻堅”任務提前一年完成。推進“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三提升、三保障”,整治“空心房”48067棟。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建成縣級垃圾分揀集散中心5個,鄉鎮垃圾中轉站63個,典型經驗獲農業農村部推介。婁星區列入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新化縣獲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與休閑農業融合發展重點縣,雙峰縣發展“小農機”破解耕地“碎片化”工作經驗獲國務院肯定,冷水江市三尖鎮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婁底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建工作經驗分別獲國家鄉村振興局、中組部推介。
文旅賦能,全域旅游品牌強勢“出圈”
曾國藩故居之底蘊,湘軍古宅之恢宏,湄江棧道之旖旎,溪口水庫之浩渺,百年礦區之粗獷,油溪夜漂之浪漫……湘中山水,一處一景,涌動著新的活力。
婁底大力實施旅游強市戰略,以首屆婁底旅游發展大會成功舉辦為新起點,傾力打造“蚩尤故里 湘中明珠”旅游品牌,謀劃、包裝、建設一批重大旅游項目;緊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聚焦建設一流的精品景區、提供一流的旅游服務、形成一流的文旅體驗,突出抓好通景公路改造,加快景觀風貌、游客集散中心、精品民宿、星級飯店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景區強內涵、增顏值、提品質、上檔次,紫鵲界梯田列入國家5A級景區創建名單。
婁底市首屆旅游發展大會召開。 (婁底市文旅廣體局供圖)
同時,樹立全域旅游的理念,抓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讓婁底全域都是景、四季皆可游;積極做好“旅游+”文章,講好“文化”故事、做足“研學”文章、挖掘“體旅”潛力、探索“康養”模式,延長服務鏈條,以旅游產業“強起來”拉動旅游經濟“火起來”,帶動人民群眾“富起來”。
啟航開拓
奮力在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
婁底的2022年答卷,有著堅實而又沉甸甸的內涵。
時間再一次作別。新的一年將如期而至。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關鍵之年,黨的二十大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擘畫了藍圖,明晰了路徑。中央、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科學判斷,進行了全面部署。
滿載希望再出發,如何開好局、起好步?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開足馬力駛向更加壯闊的光明前程——2023年,婁底將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牢牢把握“三融三創三增”發展思路,大力實施“九大攻堅行動”,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全面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奮力在全省A 類地區爭先創優、走在前列。
這信心,來自省委、省政府統籌當前和長遠,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正式出臺支持婁底先進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為全市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基礎和條件。
吹響“沖鋒號”,婁底將堅定不移抓項目擴投資,實施擴投資集中攻堅行動,推進產業發展“千百十”工程,開展重大項目開(竣)工和產業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活動,重點抓好省市重點項目,確保投資480億元以上。同時,加快儲備和謀劃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生態環境項目、社會民生項目。
擦亮“材料谷”名片,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婁底將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立足工業基礎,優化產業結構,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婁底市先進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不斷壯大鋼鐵、銻、電子陶瓷、綠色建材等特色產業,全力打造中部地區“材料谷”。
繼往開來,接續奮斗。婁底還將著力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優化發展環境;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低碳綠色發展;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婁底;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始終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積極履行時代使命,奮力在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
原載《湖南日報》(2022年12月27日12/13版)
來源:? 新湖南客戶端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