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楊興東
走進藥店,連花清瘟、布洛芬等退燒類藥物一盒難求。近些日子來,一些網友通過修改定位,用跑腿軟件去一些疫情不嚴重的偏遠地區“搶藥”,然后用快遞方式配送到家。這種“打地區差”的“搶藥”行為,讓“搶占縣城退燒藥”突然成為熱搜話題,同時也引出了一道深入落實“新十條”的必答題——面對可能而來的感染高峰,農村地區一旦防疫藥品短缺、醫療資源緊張怎么辦?
落實“新十條”,農村地區應以“有備”求“無患”。12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當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向醫療救治。農村地區包括藥品供應、醫護人員、衛生機構、床位在內的醫療保障能力相對薄弱。不少縣城,往往只有一兩家相對救治能力好的醫院。當前,奧密克戎傳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但從病毒傳播的規律來看,元旦、春節前后,伴隨著返鄉人流高峰期來臨,農村地區極有可能面臨第一波傳染高峰。對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而言,這將是全國疫情防控無法繞過的一道難題。如此而言,立即行動起來,搶在第一波感染高峰來臨之前,充分做好各類醫療資源準備,是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當務之急。
優化疫情防控,其初衷是追求更加精準科學,絕對不等于“一放了之”。農村是醫療資源的“神經末梢”。自疫情防控以來,不少偏遠地區還沒有經歷過救治新冠重癥的情況。這是它們以往的幸運,同樣是這些地方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時現實的擔憂與隱患。
兩節在即,龐大的人口流動,尤其是大中城市務工人員的大規模回返,將極有可能給廣大農村原本不強的疫情防控體系構成巨大危險。連日來,國家衛健委官網刊發《依托縣域醫共體提升農村地區新冠肺炎醫療保障能力工作方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加強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務工作方案》,都對做好農村地區新冠肺炎醫療服務工作,保障重癥風險較高的感染者及時救治,做出了科學部署。讓這些周密的部署成為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老人、孩子的“守護神”,就需要各地立即行動起來,盡一切辦法把醫務室、鄉鎮醫院利用起來,壯大農村地區醫療救治力量。
節日要過,個人防護不能丟。農村地區有著地廣人稀的客觀防疫優勢,繼續保持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三年來形成的良好習慣,不但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身邊親友負責。多一份作為公民的自覺,重點人群就多一份生命安全保障,我們就更多積蓄一份徹底走出疫情的力量。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