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以下簡稱《第九版》)。
它在舊版基礎上增加30頁內容,強調要提高監測預警靈敏性,以最短時間、最低代價將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最大限度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因為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已成為我國境外輸入和本土疫情的優勢流行株,現有研究提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平均潛伏期縮短,多為 2-4 天,傳播能力更強,傳播速度更快,需要更精準的防控。
當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新版防控方案再次作了詳細解讀。基層醫師公社根據《第九版》內容及發布會,總結7點重要變化:
變化一
大城市、一般城市、農村地區核酸檢測頻次發生變化
《第九版》指出,疫情發生后,在流行病學調查基礎上,綜合疫情發生地區各方因素進行研判,根據風險大小和分級分類原則,確定區域核酸檢測范圍、頻次(如下圖所示)。
制圖:基層醫師公社
變化二:
新增對應人群核酸檢測頻次
在前一版基礎上,《第九版》針對不同風險職業人員,明確了具體核酸檢測頻次。如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海關一線人員等需要每天1檢,酒店、交通運輸服務業等流動性強的人員至少需要每周2檢(詳細看以下列表)。
此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可疑患者、疫情處置時對中高風險區人員等可增加抗原檢測。
變化三:
風險區域重新規劃,管控方案發生調整
《第九版》統一封管控區和中高風險區劃定標準,將兩類風險區域劃定標準和防控措施進行銜接對應,統一使用中高風險區的概念,形成新的風險區域劃定及管控方案。
中、高、低風險區自我管控:
高風險區:實行“足不出戶、上門服務”
中風險區:實行“足不出區、錯峰取物”
低風險區:實行“個人防護、避免聚集”
其他地區對中高低風險區人員管控:
對近7天內有低風險區旅居史人員,要求3天內完成2次核酸檢測
對近7天內有中風險區旅居史人員,采取7天居家醫學觀察措施
對近7天內有高風險區旅居史人員,采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措施
高中低風險區的互相轉化:
高風險區: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中風險區,中風險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
中風險區: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
注:低風險區指中、高風險區所在縣(市、區、旗)的其他地區。
變化四:
無癥狀感染者隔離時間“14+14”改為“7+7”
《第九版》: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
無癥狀感染者隔離管控參照輕型病例,在方艙醫院進行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第6天和第7天采集鼻咽拭子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后,應繼續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
《第八版》: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居家醫學觀察
無癥狀感染者需要在定點醫療機構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在觀察期間連續 2 次核酸檢測陰性可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后還要繼續進行 14 天的居家醫學觀察,并于第2周和第4周到定點醫療機構隨訪復診。
變化五:
密接隔離時間“14+7”改為“7+3”
密接者、入境人員
《第九版》: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監測第3天核酸檢測,采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前不要求雙采雙檢。
《第八版》: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4、7、14天核酸檢測,采集鼻咽拭子,解除隔離前雙采雙檢。
密接的密接
《第九版》: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4、7天核酸檢測。
《第八版》: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變化六:
一周內出現2例以上即為聚集性感染
《第九版》: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內在同一學校、居民小區、工廠、自然村、醫療機構等范圍內發現 2 例及以上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第八版》: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內在學校、 居民小區、工廠、自然村、醫療機構等范圍內發現5例及以上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變化七:
疫苗接種人群范圍擴大,重點提高60歲老年人疫苗接種率
疫苗接種是預防新冠病毒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之一,《第九版》對此提出新調整:
1. 人群范圍:擴大至3歲以上,堅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則,鼓勵3歲以上適齡無接種禁忌人群應接盡接。重點提高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癥高風險人群的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
2. 接種劑次:對于符合條件的 18 歲以上目標人群進行1劑次同源或序貫加強免疫接種,不可同時接受同源加強免疫和序貫加強免疫接種。
來源:時刻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