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際是蘑菇世界中
毒菇派成員生長繁殖的旺季
也是人類誤食野生毒蘑菇引發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在野生蘑菇界有一名叫做鉛綠褶菇的成員
近年來頻繁造成人群中毒
我們一起掀開它的神秘面紗
鉛綠褶菇的形態特征
鉛綠褶菇又名大青褶傘,主要形態特征為個體較大,菌蓋直徑5-25厘米,最大可達30厘米,幼時半球形,成熟后平展成傘形,表面有暗褐色鱗片。此菇幼時白色,成熟后為青褐色,因此得名鉛綠褶菇。
鉛綠褶菇在我國不同地區一年四季均有分布,一般集中出現在6-10月,常生長于公園或小區草坪上,甚至垃圾堆旁、菜地、荒地等。
鉛綠褶菇容易被誤食
鉛綠褶菇與可食用的高大環柄菇、雙孢蘑菇等種類十分相似,非常容易被誤食,從而導致中毒,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最多的品種之一。
左:不可食用的鉛綠褶菇
右:可食用的高大環柄菇
我國安徽、重慶、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四川、云南、浙江等地都曾發生過鉛綠褶菇中毒事件。
鉛綠褶菇中毒癥狀
誤食鉛綠褶菇后可引起嚴重的胃腸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嚴重的會出現胃腸道出血及抽搐。
預防毒蘑菇中毒
我們要做到“二不一及時”
1.不采摘
對于路邊草叢的野生蘑菇,一般消費者無法鑒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因此踏春郊游期間,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
2.不購買
不要在路邊攤販購買不明來源的蘑菇。
3.及時就醫
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短至1-2小時,長至6小時后)出現惡心、頭暈、嘔吐、腹瀉等癥狀,應盡快采取催吐、催排泄等自救措施,盡早到醫院就診,同時,盡量保留食用的野生蘑菇樣品,為醫療人員救治提供參考。
民間辨識毒蘑菇的方法誤區
由于蘑菇的形態多種多樣,不同地區或生長階段不同的同一種毒蘑菇,其形態也不一樣。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外觀相似,極易誤采食。即使是經驗十分豐富的生物學家,往往也需要借助實驗室專業儀器才能進行精準鑒別。而非專業人員僅憑經驗,靠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來辨識,是很難準確識別毒蘑菇的。如紅菇屬的密褶紅菇和稀褶紅菇,能食用,民間稱其為火炭菌。而與其長像極為相似,又常生長在一起的同屬蘑菇亞稀褶紅菇卻是劇毒蘑菇,吃一朵可致人死亡。它們的區別僅是菌褶的疏密程度。
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識別毒蘑菇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存誤區。
方法1:顏色鮮艷的蘑菇有毒。
錯!從本文的蘑菇照片就可看出,蘑菇是否有毒與顏色無關。
方法2:生長在陰暗潮濕或糞便上的蘑菇有毒。
錯!因為蘑菇有糞生或腐生。如口蘑生長在草原的羊糞上。而劇毒的鵝膏菌多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地上。
方法3:有辛辣、酸澀、惡腥或其他惡味的蘑菇有毒。
錯!許多毒蘑菇都沒有明顯的特殊氣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蘿卜味。無毒蘑菇為杏仁或水果味”的說法也毫無依據。當然,氣味不好的蘑菇人們一般是不愿采食的。
方法4:蟲食或生蛆的蘑菇無毒。
錯!很多劇毒蘑菇成熟后常會生蛆或被蟲食。如成熟的致命鵝膏常常被蟲啃食。即便用致命鵝膏給大小鼠灌胃,大小鼠也不會中毒。因為大小鼠的消化道不吸收鵝膏毒素。
方法5:受傷變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錯!如松乳菇、多汁乳菇掰開或劃傷后會流出乳汁,美麗牛肝菌受傷斷面會變藍色,卻都是美味的食用菌。而許多毒蘑菇受傷斷面不會變色或分泌汁液,卻是有毒的。如劇毒肉褐鱗環柄菇、有毒蠅鵝膏的斷面都不會變色,也不會流汁液。
方法6:與銀器、大蔥、大蒜、大米同煮可使其變色的蘑菇有毒。
錯!“銀針驗毒”實際是銀與硫或硫化物發生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而蘑菇毒素不含硫或硫化物,不能產生顏色變化。大蒜或蔥或大米與毒蘑菇同煮也不會變色。目前尚未發現任何與毒蘑菇同煮變色的物質!
方法7:白醋能使蘑菇汁變色或牛奶能在蘑菇上結塊就是毒蘑菇。
錯!真相是白醋遇到堿性物質都可變色;牛奶遇到酸性或堿性物質都會變性而結塊,這與蘑菇是否有毒無關。
方法8:有鱗片、粘液的蘑菇有毒。
錯!如條蓋盔孢傘和亞稀褶紅菇都沒鱗片的粘液,卻有劇毒。而有毛和鱗片的香菇卻可以食用。
方法9:高溫或油炸可去毒的說法也是不靠譜的。
許多毒素的化學結構相當穩定,高溫或油炸都不以將其破壞。水焯能去掉部分毒素,但不能去除干凈,仍然存在中毒的風險。
方法10:“穿鞋、戴帽、穿裙”的蘑菇不要采。
正確!因為有“菌蓋、菌環、菌托”的蘑菇多為鵝膏屬,而鵝膏屬的蘑菇大多都含毒或劇毒。但沒菌托和菌環的蘑菇仍可有毒。如劇毒的肉褶鱗環柄菇和毒粉褶蕈都沒菌環和菌托。
因此,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的識別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才是預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關鍵!可選購人工栽培蘑菇食用,若要食用野生蘑菇可到正規的市場購買熟悉的蘑菇來食用,或到規范的餐廳食用。
還是那句話
野生蘑菇
不采摘、不食用、不買賣
來源: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