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漣水網評】學史力行,以行踐知

        來源:漣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張敏 編輯:石成 2022-01-19 15:32:22
        —分享—

        “學史力行”是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四學”當中的“壓艙石”,可以說,學史力行是落腳點和著力點,是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的標尺,是把理論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遵循。

        通過這一系列的黨史學習,讓我明白,學習“國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增長知識,而是從紅色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從而更好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p>

        作為湖南人,我們都知道,三湘大地是一部催人奮進的紅色史書。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考察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而漣源更是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這里有革命烈士盧天放、開國上將李聚奎、開國少將羅云等等,所以,我們從身邊的英烈身上就可以學到很多,將他們的精神化為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做為指導我們工作的良方。

        開國上將李聚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千里乞討尋黨的故事、特殊的遺產的故事等等,我們就可以從這些小故事中得到啟示,從而化為我們平時工作中的良方,真正做到學史力行。

        一是學習李聚奎是如何“不忘初心”的。1937年春,西路軍失敗后,李聚奎帶著一只干糧袋、一根討飯棍、一塊指北針,經過兩個月的流浪,邊討飯邊向著東方走,為了逃避敵人的搜查,李聚奎不敢走大路,哪里荒涼走哪里,哪里人煙稀少去哪里,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也盡量不去當地人家,而是在荒郊野外的山洞里、茅草堆里湊合一晚上。就這樣,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李聚奎終于找到了援西軍司令部。一路上的艱辛可以想象,但是老將軍硬是憑著那一份信念堅持了下來。在老將軍80多歲高齡寫下的回憶錄里面,依舊能夠將自己當初的入黨誓詞清楚的背下來,彌留之際,嘴里念叨的是入黨介紹人賀國中的名字。通過這些故事,我們都能清楚的看到黨在李聚奎心中的分量,反思我們自己,作為一名黨員,是否時刻記得自己入黨時的初心使命。

        二是學習李聚奎工作上無私無畏的精神。在學習李聚奎將軍的故事時,有這么幾個細節讓我十分敬佩。一是在李聚奎故居有這么一張照片,是他在擔任石油部長的時候拍攝的,作為新中國首任石油部長,他和技術員一起在新疆一線,吃飯時,當記者給他們拍照時,將軍默默的端著碗退到了角落里。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為了解決志愿者的糧食問題,時任東北軍區后勤部部長兼第一政委、負責志愿軍后勤供應工作的李聚奎將軍炒面來做志愿軍指戰員的野戰方便食品。這是他沿途乞討尋找黨中央途中,曾吃過老百姓給的一種炒面,這炒面的特點是食用方便,易于保存,于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奪取戰斗新勝利”的動人場面出現在了朝鮮戰場上。這些故事除了激勵我們以外,還可以化為指導我們工作的良方。面對工作,我們要像李聚奎將軍一樣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凡事堅守在第一線,面對記者的鏡頭卻又默默退到了技術人員的身后,這種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黨員學習。身在基層,我們要像李聚奎將軍一樣有不懼困難的精神,面對朝鮮戰場戰士們軍糧難以供應的難題,他沒有退縮,反而創造性的將炒面送上了戰場,解決了這一難題。

        在漣源這塊紅色的熱土,我們可以學習的太多太多,譬如三甲的女烈士梁湘云,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寧死不屈,押赴刑場時更是沿途高呼“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所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理論學習是基礎,知行合一是關鍵。作為一名黨員,我們必須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防止學習和工作“兩張皮”。從百年黨史中總結經驗、汲取營養,傳承和弘揚好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不斷增強實際工作水平,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辦實事、開新局的強大動力和智慧經驗,推動“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不折不扣落到實處。

        來源:漣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張敏

        編輯:石成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22/01/19/10787484.html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