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星群 肖鐵軍 梁巨威) 1月6日,走進開業不久的水墨田塬濱江國際山河宴店,“梯田”“河塘”“草堂”等包廂名字無不與店名相互映襯。“水墨代表的是做餐飲的簡約之美和匠心精神,田塬代表的則是美好的食材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漣源籍東莞湘菜專委會會長、水墨田塬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政斌如此解釋店名的由來,也道出了自己從事餐飲30年來,一直未曾改變的初心。
闖蕩“江湖” 年輕時,在漣源鐵廠上班的梁政斌一直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一門心思想要創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在婁底有一家拉面館的生意特別好,于是毅然去拜師學藝。學成歸來后,23歲的梁政斌辭職在藍田城區三角坪開了第一家拉面館,順帶做包點。
開面館期間,梁政斌像換了個人似的,每天凌晨3點起床,買菜,生火,燒水,肉焰配料,手工包子,餃子、包括每一碗面出鍋,所有的活兒都是一手包攬把關,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看到顧客把面湯都喝得干干凈凈,我心里很開心。這是顧客感覺好吃滿意了,這也是對我一天的辛苦工作最好的回報。”梁政斌說。
做好面需要好湯。為了保證湯味鮮美,梁政斌買的豬骨頭只熬當天的湯。“一頭豬身上有28根骨頭,屠戶少賣給我兩根骨頭都不行。”由于堅持原材料地道,拉面在當時又是新鮮事物,生意特別火爆。梁政斌把“一碗面”這簡單的事重復做了10年,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此時,不甘居于“一隅”的梁政斌決定外出發展。他先后來到婁底、長沙等地考察。在朋友的介紹下,2004年,他來到東莞一家大型商城從事楊裕興面品牌連鎖。“前兩年,由于經營管理不善,我虧得把老家的房子都賣了。”大部分創業者初期遇到的挫折,梁政斌同樣遇到了,他總結出了16條失敗原因后,決定“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做生意就是要先學會做人。做餐飲同樣需要堅持先義后利,盡一切可能滿足顧客需求。”梁政斌深有感觸地說。他重新從環境、菜系加以改變,在不失湘菜味道的同時,糅合粵菜精華,以盡可能迎合當地人口味,同時也讓湖湘人找到家的感覺。經過10多年發展,梁政斌創辦的水墨田塬餐飲有限公司已經在東莞、廣州等地有30多家連鎖店,并且這些店大部分開在萬達廣場等大型商城內。 2021年8月,在餐飲業因為疫情遭到“冷遇”后,梁政斌逆勢投資2000多萬元開了一家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水濂山高端園林店,成為了東莞的網紅餐廳。許多同行看到就餐環境后驚呼:“原來餐飲還可以這樣做”。
從創業至今,梁政斌一直堅持"食材好,才有好味道"。如今,水墨田塬的食材采自全國各地,這也凸顯了梁政斌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的“立身之本”。這一如梁政斌在老家開第一家面館掛的橫幅——顧客是上帝,質量求生存。堅持成就員工、成就顧客,然后成就自己的理念,堅持不斷提升自己管理水平,梁政斌生動詮釋了“重義崇商,敢做善成”的漣源精神。如今,水墨田塬成了東莞響當當的湘菜品牌,梁政斌成為了東莞湘菜專委會會長。
游回“漣河” 由于父母親居住在漣源,梁政斌每年再忙都會10多次回老家探望雙親。每次回來和親友聚會,找一個聚餐的地方都要思考一會。于是,梁政斌總感覺漣源的餐飲還需要點什么,也開始了這個游子“游回漣河”的步伐。
2019年,梁政斌在開成商悅廣場開了第一家水墨田塬餐飲店。地道食材加上價格親民,很快吸引了很多消費者體驗來自天南地北的正宗食材。兩年下來,梁政斌看到了家鄉人民對公司餐飲的認可,于是,2021年底,他投資600多萬元在濱江國際城開了第二家水墨田塬餐飲店。
“新店消費水平偏向中高端消費群體,我就是希望給家鄉人民帶來先進的餐飲理念和餐飲文化。”梁政斌說。新店食材和廚房透明,環境溫馨舒適,一切以顧客滿意和放心作為追求。
如今,漣源兩家店員工人數達到150余人,其中不少是脫貧戶。梁政斌再三叮囑公司人力資源部優先聘用家庭困難的員工,要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確保他們學得到東西,有穩定的就業技能。同時,采購食材時,水墨田塬也會優先考慮家鄉產品。每年從龍山村民手中采購的臘肉有20多噸,干筍10余噸。
2011年到2013年,梁政斌報讀了清華餐飲總裁班,進行系統的規劃學習。此外,他還時常與和全國各地的餐飲大咖交流經驗,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即便這樣,梁政斌還覺得自己是“井底蛙”。有了危機感,他每天一有閑暇就讀書。“公司越發展壯大,就越需要我這個上層設計者有戰略思維,有長遠眼光。”梁政斌說。
“我還可以做得更好。”梁政斌覺得自己在餐飲界永遠是一名“新人”,唯有繼續發揮漣源人“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拼搏精神,把自己的餐飲版圖不斷擴大,“如果能夠把自己的餐飲公司打造成漣源首家上市餐飲公司,那樣我才會覺得有一點成就感。”
面向未來,梁政斌始終保持進取姿態。
來源:漣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肖星群 肖鐵軍 梁巨威
編輯:曾燦芳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22/01/09/1072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