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科普|小兒七星茶用不對會損耗陽氣,正確用法來了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石成 2018-10-19 14:56:18
        —分享—

        “孩子大便干、小便黃,喝小兒七星茶;

        口腔上火、睡不香,喝小兒七星茶;

        兒童上火,就用小兒七星茶!”

        上面這段話,相信很多廣東的家長都不陌生。

        受此影響,很多廣東的家長都會在家里常備一兩盒小兒七星茶,孩子積食、便秘、發熱都會喝一包。

        不僅如此,小兒七星茶中有一個“茶”字,因此很多家長平時也會經常給孩子喝一點,當做日常保健。但其實這是不對的。請各位家長記住一句話:小兒七星茶,是藥不是茶!用不對小兒七星茶,反而會損耗孩子的陽氣,加重脾虛。

        正確的服用方法來了,也請各位家長學習后,轉發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同樣養娃的家長,避開這道“喝錯茶”雷區。

        什么是小兒七星茶?有什么功效?

        小兒七星茶,是由七味藥材組成的,故取名“七星茶”,是民間沿用了數百年的中藥古方之一。

        名稱:小兒七星茶

        組成:薏苡仁、稻芽、山楂、淡竹葉、鉤藤、蟬蛻、甘草。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的功效。

        稻芽: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和中、健脾開胃的功效。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的功效。

        淡竹葉:味甘、性涼;歸心、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利尿的功效。

        鉤藤:味甘,性涼;歸肝、心包經。具有息風定驚、清熱平肝的功效。

        蟬蛻:味甘、咸,性涼;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

        《中華藥典》2015版中寫到:1000g的小兒七星茶顆粒,是由893g薏苡仁、893g稻芽、446g山楂、670g淡竹葉 、335g鉤藤、112g蟬蛻、112g甘草制成的。

        對中藥材性味功效稍有基礎的家長不難看出,小兒七星茶是比較寒涼的,具有消食、清熱的功效,且清熱的功效要大于消食的功效。

        小兒七星茶正確服用方法是什么

        什么時候可以給孩子喝小兒七星茶呢?

        孩子單純有些“熱氣”的表現或征兆,大便干硬,這些時候,我都不建議用小兒七星茶。

        調理熱氣上火或便秘,建議看這兩篇:真正對證小兒七星茶的情況,是孩子積食并入里化熱,出現心肝火旺的時候。

        積熱最明顯的表現為:舌紅苔黃,口干口臭、大便干、小便量少色黃,脾氣煩躁、愛哭鬧、睡不香,可以選擇小兒七星茶,或選擇保和口服液或四磨湯口服液,都是可以的。

        尤其是積食已經影響到孩子的脾氣,晚上睡眠不好,這就是積熱連帶著心火、肝火過盛的典型表現。小兒七星茶是比較對證的。

        如果孩子除了以上癥狀,還有:

        ① 手腳心熱,頭部、后背、腹部發熱,尤其小肚子溫度高于其他部位;

        ② 在沒有外感癥狀的情況下突然高熱,體溫一般在38°C~39°C。

        可以選擇小兒七星茶給孩子清熱兼消食導滯,必要時還要對證選擇其他中成藥。之后如果出現外感癥狀,往往是因為積滯導致脾胃虛弱,正氣不足,以至于外邪入侵,外感病邪,不要猶豫,當即治療外感、調理積食兩手抓。

        小兒七星茶用法:

        1~3歲寶寶:1次半包

        3歲以上的寶寶:1次1包

        1~6歲服用效果佳,每天2~3次,最多連續服用不超過3天。

        但是,如果孩子只是積食,并沒有熱象,就不適合服用小兒七星茶,更適合服用新三星湯。

        而有些家長會每周給孩子喝一次小兒七星茶,當做日常保健,預防孩子上火和積食——學到這,家長們該明白,這種做法肯定是不對的!

        小兒七星茶雖然可以消食導滯,但還有清熱下火的功效。但要謹記,兒為虛寒,如果長期飲用小兒七星茶,就容易損傷孩子的脾胃和正氣根本。

        因此,家長千萬不能將小兒七星茶當作涼茶或保健飲料給孩子長期服用。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