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科普|健脾祛濕功效強!快幫孩子收藏這個湯

        來源:人民網 編輯:石成 2019-03-15 10:50:55
        —分享—

        今天介紹一個健脾化濕的好食材——白扁豆。

        不及時祛濕,秋后咳嗽反復、無法滋陰進補

        孩子本就脾常不足,濕邪困阻中焦脾土,脾胃運化無力,無法把水濕正常排泄到體外,若飲食不節,水濕內停,容易形成內濕。

        外濕與內濕內外夾擊,孩子很容易就會積食、腹瀉、濕疹、外感,甚至發燒。因此,入秋后做好祛濕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 預防新冠疫情,首先要祛濕

        目前國內新冠疫情呈現多地多發的情況,全國有15個高風險地區,202個中風險地區。中醫認為新冠肺炎屬“濕毒疫”、“濕毒郁肺”,尤其是兒童群體,尚未接種疫苗,加上小兒“脾常不足”,脾胃運化無力,水濕就很容易在體內滯留,形成“內濕”,水濕入里,人體就很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在接下來的秋冬想要有效防疫,就要避免體內濕氣重。

        ● 不祛濕,秋冬季容易反復咳嗽

        《黃帝內經》中記載:“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小兒脾常不足,脾胃被暑濕折磨了整整一個春夏,運化功能下降,濕邪困于內,脾土受累,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脾虛。脾失健運,水濕凝滯聚結成痰,堵塞管道,痰隨氣逆,犯肺而咳。尤其是肺脾氣虛,容易咳嗽甚至有哮喘的孩子,如果立秋后不及時掃清春夏濕邪留下的爛攤子,秋冬季就會咳嗽頻發,甚至綿延難愈。

        ● 不祛濕,秋冬無法滋陰潤燥

        秋季燥邪當令,容易耗損津液,孩子體內的津液流失,五臟六腑缺乏津液滋潤,就容易出現咳嗽、大便干、皮膚干燥、上火等癥狀,因此秋冬季節滋陰潤燥是必須要做的事。但如果初秋沒有做好祛濕,孩子體內的濕氣很重,再盲目地滋陰潤燥只會越來越濕困。

        白扁豆被稱為“脾之谷”,祛濕健脾的良將

        提到祛濕,很多家長第一個反應就是用赤小豆、薏苡仁,但這兩種食材性味偏寒涼,孩子脾胃嬌弱,體質虛寒,尤其是在三伏天外熱內寒更為嚴重,如果經常用偏寒涼的食材祛濕,很容易會損傷脾陽,得不償失。

        有一種健脾祛濕的豆子,性味平和,既能健脾胃,又能去濕濁,補脾而不滋膩,化濕而不燥烈,更重要的是,不會損傷中陽之氣,很適合孩子日常保健用,它就是“豆中之王”——白扁豆。在我的《兒童食療大全》中不少祛濕方劑里面都有用到這一味食藥材。

        白扁豆,性平,味甘,歸脾、胃經,能健脾化濕,和中消暑。在健脾的食材中,白扁豆被李時珍捧為上賓,稱其為“脾之谷”,《本草綱目》中記載:“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中焦脾土健運了,氣機暢通,水液就能夠運化通暢,而不作為痰濕停滯在體內,孩子自然能身體健康、少生病。

        白扁豆蛋白質含量較高,現代研究表明,每一百克白扁豆就含有23.5克蛋白質,而100克雞蛋只有蛋白質13.3克,牛奶只有3.5克。孩子適量食用白扁豆,更能補充蛋白質。

        ● 白扁豆和炒白扁豆,用哪個更好?

        一般來說,生白扁豆的祛濕功效較好,可用于祛除暑濕;而炒白扁豆具有收澀、健脾、止瀉的功效,可用于脾虛所致的泄瀉、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癥狀。

        三伏天酷暑難耐,孩子容易貪涼,沒有節制地喝冷飲、吃雪糕、吃西瓜,容易造成脾胃受涼、腹瀉。這時可以給孩子用許暖兒臍貼暖脾胃,配合炒白扁豆粥,能緩解大便溏瀉的問題。

        注意:由于白扁豆有較強的祛濕功效,炒白扁豆有較強的收澀、止瀉的功效,如果平常大便干燥或便秘的孩子不建議用。實證便秘的孩子建議及時地消食導滯,可以用新三星湯;虛證便秘的孩子建議系統調理脾胃。

        白扁豆怎么吃效果最好?

        白扁豆的吃法很多,日常保健可以用白扁豆煲粥、煲湯或煮水。3歲以內的小寶寶不宜過早使用食療方,但可以在孩子添加輔食后,可以用8克的白扁豆煮粥,一周1~2次,配合小兒推拿健運脾胃效果更好。

        而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下面就推薦一道基礎食療方:扁豆薏米湯。當孩子出現舌苔厚膩、舌面有水汽;大便溏泄、不成型或腹瀉等明顯濕氣重的癥狀時,可以連續用2~3天。

        扁豆薏米湯

        材料:

        炒白扁豆15克,炒薏米8克,瘦肉50克。

        做法:

        1.先用清水將炒白扁豆浸泡3小時;

        2.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

        3. 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小時。

        功效:

        健脾祛濕。

        宜忌:

        ◆ 3 歲以上辨證服用。

        ◆ 蠶豆病可以用。

        ● 反復積食,加2克雞內金

        如果孩子因長期脾虛出現反復積食的癥狀,而日常用三星湯消積效果不明顯,可以在原方中加入雞內金,增強消食導滯的功效。

        雞內金,是指家雞的消化系統(器官)中研磨食物的砂囊內壁,性平,味甘,歸脾、胃、小腸、膀胱經,能健胃消食。雞內金具有較強的消積功效,家長在使用之前要先用“10秒判消化”觀察孩子的舌苔、睡眠、大便、口氣,如果只是單純的脾虛,沒有明顯的積食,不建議用,以免消積過度,損傷孩子的脾胃。

        ● 濕熱明顯,加15克土茯苓

        當孩子出現明顯的舌苔黃厚膩、小便黃赤、口干、嘴巴粘膩、長痱子(尤其是紅痱與膿痱)等癥狀,可以在原方中加入土茯苓。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能清熱祛濕,可以增加此方祛濕、清熱的功效。

        ● 寒濕明顯,加2克陳皮

        當孩子出現明顯的舌苔白厚膩、腹痛、腹瀉、大便溏泄、大便不成型、小便清長、皮膚瘙癢等癥狀,可以在原方中加入陳皮。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而平常脾胃虛寒的孩子,加入陳皮也能中和薏米的涼性,保護嬌嫩的脾胃。

        ● 睡不安穩,加5克蓮子

        當孩子出現睡不安穩的情況時,家長首先要用“10秒判消化”觀察孩子的消化情況,同時觀察孩子的舌苔、口氣、大便是否正常,看孩子是否有積食,如果有積食,要及時用三星湯消食導滯。

        如果孩子積食不明顯,則考慮孩子是心火過旺。心主神,養心必先安神,家長注意不要讓孩子玩得太瘋,保持心態平靜。另外,家長可以在上方加入蓮子,一方面能補脾,另一方面還能清心火。但家長要注意,加入蓮子前要先把蓮子心去掉。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來源:人民網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