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噪聲污染已經成為了六大環境污染因素之一。
什么聲音被歸為噪聲呢?
科學上的定義是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作噪聲。如果發聲體發出的聲音超出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并對人們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造成影響,我們就稱之為環境噪聲污染。
噪音對人體最直接的危害體現在聽力損傷,例如長期處于反復性的噪音暴露環境,或者一次性長時間在超分貝噪音環境中暴露過長時間,就會造成感應神經性耳聾。同時,一般聲音超過85-90分貝,就會對耳蝸造成損傷,長此以往,聽力就會逐漸下降。而一旦在140及以上分貝的環境中暴露,不管暴露的時間有多短,都會產生聽力損害,嚴重時甚至會直接產生不可逆的永久性傷害。
但是你知道嗎,噪聲除了對耳朵和聽力的直接損傷外,還會對我們的眼睛和視力造成影響。
相關實驗表明,當噪聲達到90分貝時,人的視覺細胞的敏感性就會下降,識別弱光反應時間延長;噪聲達到95分貝時,有40%的人瞳孔放大,視線模糊;而噪聲達到115分貝時,大多數人的眼球對光亮度的適應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所以,長時間處于噪聲環境中的人很容易發生眼疲勞、眼痛、眼花和視物流淚等眼損傷現象。調查同時也發現噪聲會使人對紅、藍、白三色的視野縮小80%。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類的眼睛和耳朵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相通的,它們都和神經中樞相連。噪聲在損傷聽力的同時會作用于人類大腦的中樞神經,而聲音在傳輸到人的聽覺器官——耳朵時,同樣借助大腦的神經系統來傳輸到人的視覺器官——眼睛。聲音太大將導致神經受損,進而導致整體視覺功能下降和紊亂。
想要減少噪聲的危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從源頭上消除噪聲,即從根本上杜絕噪聲的發生;其次,可以減少在噪聲環境中暴露的時間;此外,還可以佩戴物理防噪聲的耳機等進行自我保護;同時,加強噪聲污染危害的宣傳教育,讓大家一起意識到減少噪聲污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以,下次如果有人發出特別吵的聲音,你可以告訴他“噓!請小聲一點,你‘吵’到我的眼睛了。”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高級教師李艷芝進行科學性把關。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聯合出品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