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科普|40分鐘內,實現有毒蘑菇精準檢測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石成 2021-03-12 16:24:06
        —分享—

        蘑菇好吃,但因其中毒甚至中毒致死事件時有發生。近期,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愛亮團隊針對常見有毒蘑菇,建立了以內轉錄間隔區(ITS)為靶標的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技術,通過實時熒光和可視化兩種檢測方法,可在40分鐘內實現有毒蘑菇的精準特異性檢測,并且適用于蒸煮制品以及中毒后的胃液嘔吐物等,對蘑菇中毒的預防、快速檢測中毒事件中的有毒蘑菇以及中毒后的針對性治療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陳愛亮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團隊聯合吉林農業大學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已收集我國常見毒蘑菇200余種,開發有毒蘑菇鑒定試劑盒30種。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Food Control、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蘑菇作為一種大型子實體真菌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分布,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功效。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超過1.4萬種蘑菇,而在我國已知有3800種,有毒蘑菇約有480種。其中分布較廣,較為常見而易被誤食引發中毒的蘑菇有70余種。

        “不少有毒蘑菇具有與可食蘑菇相似的形態特征,難以用肉眼分辨。”陳愛亮介紹,我國每年發生多起由誤食有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發布的我國蘑菇中毒案例統計報告,自2010—2020年,食源性疾病爆發檢測系統共報告蘑菇中毒事件1萬起,導致近4萬人患病、2萬余人人住院和近800人死亡。因誤食蘑菇而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逐年增加,僅2020年就發生蘑菇中毒事件676起,涉及患者1719人,死亡25人,總死亡率為1.45%。蘑菇中毒已成為我國亟需解決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

        實際上,不同種類的毒蕈含有多種毒素,可導致不同的中毒癥狀。盡管大多數人誤食有毒蘑菇后能夠得到良好的治愈,但誤食引發肝、腎損害,橫紋肌溶解和溶血等癥狀的有毒蘑菇后可能會危及生命。因此,早期的準確識別,中毒后的及時診斷和治療是降低蘑菇中毒死亡率關鍵所在。

        在由有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蘑菇樣品經煮熟和人體消化后會失去其原始形態特征,因此無法通過形態學方法對其完成鑒定。目前已開發多種蘑菇物種鑒定技術,其中基于DNA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是使用最廣泛的方法。

        陳愛亮介紹,傳統的基于PCR擴增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具有檢測時間長,檢測儀器依賴程度高等弊端,無法適用于現場的快速檢測。LAMP技術是一種等溫擴增方法,可在恒定溫度(約65℃)下進行擴增。因此,一個簡單的水浴或金屬浴裝置即可完成反應。反應結果可通過基于顏色變化的可視化方法和基于擴增曲線的實時熒光方法進行結果判斷。其中可視化法的反應產物肉眼可見,僅依靠水浴即可實現,無需昂貴的設備;實時熒光法可以實時監測整個反應過程,可更為直觀的表征檢測結果,且有利于對假陽性結果的辨別。

        目前,陳愛亮團隊正加緊開發更多種類的有毒蘑菇快速鑒定試劑盒以及高通量的有毒蘑菇篩查試劑盒,爭取覆蓋我國常見的全部70余種有毒蘑菇,以充分滿足我國疾控以及基層醫院等單位有毒蘑菇快速鑒定的的需求。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1.108301

        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1.638315

        https://doi.org/10.1016/j.jfca.2021.104169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