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病。
麻風桿菌繁殖較慢,疾病潛伏期平均為5年。某些情況下,癥狀可能在1年內出現,但也可能需要長達20年才會出現。
該病主要侵犯皮膚、周圍神經、上呼吸道粘膜和眼睛。
通過使用聯合化療,麻風可以治愈。
在與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例密切接觸和頻繁接觸期間,該病通過來自口鼻的飛沫傳播。
如不進行治療,麻風可對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睛造成漸進性永久損害。
根據世衛組織6個區域145個國家的官方數據,2016年,全球登記的新麻風病例為216108例。
根據2016年底的173358例麻風病例,該病患病率為0.29/10000。
簡介
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由一種桿狀耐酸桿菌(即麻風桿菌)引起。該病主要侵犯皮膚、周圍神經、上呼吸道粘膜和眼睛。
麻風可以治愈,早期施治可避免出現殘疾。
疾病與治療簡史
麻風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在古代文獻中早有記載。從古至今,患者往往遭到社會和家庭的排斥。
在過去,麻風病的治療方式各不相同。第一次決定性的變化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當時研制出了藥物氨苯砜。麻風的治療期限長達多年,往往是終身,這使患者難以做到始終遵守治療方案。在上世紀60年代,麻風桿菌開始對世界上當時唯一已知的抗麻風藥物氨苯砜產生抗藥性。上世紀60年代初發明了利福平和氯法齊明,隨后被加到治療方案之中,后被稱為聯合化療。
1981年,世衛組織一研究小組建議使用聯合化療。聯合化療由2種或3種藥物組成:對所有病人使用氨苯砜和利福平,出現多菌型疾病時再加用氯法齊明,該組合可殺死病原體并治愈疾病。
自1995年起,世衛組織向世界所有麻風患者免費提供聯合化療。最初由日本基金會資助,自2000年以來,通過簽訂協議由諾華公司捐贈。該捐贈將持續到2020年。
2000年,在全球實現了消滅作為公共衛生問題的麻風病的目標(定義為患病率低于每萬人1例)。在過去的20年中,1600多萬麻風患者接受了聯合化療治療。
世衛組織的應對
2016年,世衛組織推出了《2016-2020年全球麻風病戰略:加速實現無麻風世界》,重振麻風病控制工作。該戰略著重于避免殘疾,特別是在兒童中。
2016-2020年全球麻風病戰略:加速實現無麻風世界 - 英文
《2016-2020年全球麻風病戰略》圍繞以下3個核心支柱:
支柱I:加強政府自主決策、協調和伙伴關系
重要干預措施:
確保使麻風規劃獲得政治承諾和充分資源。
促進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特別重視包括移民和流離失所者在內的兒童、婦女和缺醫少藥人群。
與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促進建立伙伴關系,并在國際和國家層面促進部門間協作和伙伴關系。
在與麻風有關的各個方面開展和促進開展基礎及業務研究,使證據基礎最大化,從而為政策、戰略和活動提供信息。
加強監測和衛生信息系統,促進國家監督與評價(包括地理信息系統)。
支柱II:遏制麻風及其并發癥
重要干預措施:
加強病人和社區對麻風病的認識。
通過主動性病例發現方法(如開展運動),在高流行地區促進早期發現病例和接觸者管理工作。
確保及時啟動并堅持治療,包括努力改進治療方案。
改進殘疾預防與管理。
加強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監測,包括實驗室網絡。
在培訓、轉診和保持麻風技術專長方面,促進采用創新性方法,比如電子衛生保健。
為預防感染和防患疾病促進采取干預措施。
支柱III:制止歧視并促進包容
重要干預措施:
解決所有形式的歧視和恥辱感問題,促進社會包容。
賦予麻風感染者權能并加強其主動參與麻風病服務的能力。
使社區參與到改進麻風病服務的行動之中。
促進麻風病人建立聯盟,并鼓勵這些聯盟和/或其成員與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進行整合。
促進麻風病病人及其家人獲得社會和財務支持服務,如促進創收活動。
支持與麻風病有關的殘疾病人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活動。
努力廢除歧視性法律,促進制定有利于包容麻風病人的政策。
《全球麻風病戰略》的目標
在新兒科病人中實現零殘疾。
二級殘疾比例要低于百萬分之一。
沒有任何國家的立法容許歧視麻風患者。
2016年8月,世衛組織出版了一份《業務手冊》,以調整和實施《2016-2020年全球麻風病戰略》。該手冊為國家麻風病規劃(或相應實體)的管理人員提供指導,以根據各自國家的流行病負擔來調整和實施《全球麻風病戰略》。
2016年業務手冊:2016-2020年全球麻風病戰略 - 英文
2017年3月,全球麻風病規劃發布了《監測與評估指南:2016-2020年全球麻風病戰略》。全球麻風病規劃正在率先擴大麻風病藥物耐藥性監測網絡,這項工作被視為《全球麻風病戰略》中的一項重要干預措施。
來源:世衛組織官網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leprosy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