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日,黨的99周年的華誕之際,我來到位于龍塘鎮新石橋村,參觀了新建的李聚奎將軍故居。
走進李聚奎故居,正堂中央是老將軍的肖像。老將軍身著戎裝,氣宇軒昂,讓人肅然起敬。我在他肖像前,回想將軍當年在腥風血雨中一路走來,千里尋黨,歷經生死考驗,始終堅守革命信仰。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年青一代要學習的。
1937年3月,西路軍在敵眾我寡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最終失敗。李聚奎跟部隊走散,李聚奎的身邊只有十多人最后也都走散了。李聚奎仍然堅持的自己心中的信念,心中生出一個念頭:太陽有落就有升,西路軍是失敗了,但革命沒有完,找黨中央去!找紅軍去!當時李聚奎身邊只剩下一個警衛員,兩人決心“討飯千里“尋找黨中央。后警衛員雙腳凍爛,無法行走,李聚奎只好將他托付給當地老鄉,自己孤身一人堅持繼續踏上迢迢征途。他揣著一個干糧袋,拄著一根討飯棍,握著一個指北針,懷著一顆忠誠的心,千里行乞。歷盡千難萬險,終于回到紅軍的行列。
劉伯承看到李聚奎激動著說:“不要難過了,你回來就好。你回來了,就當西路軍回來了!”此后,李聚奎不論是在抗日前線,還是解放戰爭,或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李聚奎都屢立奇功,讓敵人聞風喪膽。
李聚奎將軍千里尋黨的故事,代表著當時無數共產黨人的堅強信念—不忘初心。我深深地領悟到:在那革命年代里一路走來的共產黨人,他們為人民的解放新中國的成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換取了天下人民的幸福生活。
數十年后,記者采訪李聚奎時,問及他輝煌的過去時,李聚奎謙虛地回答‘大家還是多寫那些犧牲的戰士吧,不要寫我一個人。為了信仰,他們血灑征途,我們算幸運的,沒啥寫的。“這樣樸素并高尚的情懷,是這位老將軍光榮一生的真實寫照。
李聚奎千里行乞的故事深深感染著我。做為新時代的青年,我為黨和國家沒有付出過什么,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如今,我已進入而立之年,在反復思索著,我要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十分感恩于漣源市陽光家園殘疾人托養服務 中心。當我看到托養中心的殘疾人那一幕,我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我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我反復探索自己能為他們做一些什么。感謝綠葉科技集團,諾貝爾書店、科達印刷廠等愛心企業助我完成了我的心愿,通過我的介紹,愛心企業家們給陽光家園的殘疾人慷慨解囊,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給殘疾朋友們送去溫暖。同時,我也收獲著快樂。
平時,我也時常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如疫情防控,文明交通伴我行等。通過組織或者參與公益活動。我覺得自己也可以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力量,我感覺自豪并幸福。
我做的事情不夠,還遠遠不夠。我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好好向李聚奎等老一輩革命家學習。堅持在文學和公益事業繼續前進,追求更大的進步。李聚奎對革命的執著讓我深深的感動,他那種信念讓我學習。我要把李聚奎這種精神投入到我的文學道路上,堅持耕耘于文學,守望扎根在文學的麥田里。
習近平七一建黨一百周年的講話精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李聚奎的革命精神感染著我,盡管自己身體殘疾,但我依然可以為這個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體現我的生命的價值。我也要勤于筆耕,用我的文字喚醒正在沉睡的人。
回顧當年,崢嶸歲月,無數的革命老前輩像李聚奎一樣堅持自己的信仰,將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正在逐漸的走向富強。
在這盛世年華中,我站在李聚奎故居的前坪,望著夕陽中的余暉,我驚嘆于大好年華里,立志為這個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成浩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