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供應鏈尤為復雜的當今世界,任何食品安全事件都可能對公眾健康、貿易和經濟產生全球性的影響。但是,這不能影響我們對我們追求食品安全這一結果的導向和努力。
2018年12月20日,聯合國通過決議,自2019年起將每年的6月7日確定為“世界食品安全日”,將食品安全納入公共議程的主流,并在全球范圍內減輕食源性疾病的負擔。首個“世界食品安全日”的主題是“食品安全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國際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列出了有關持續改善食品安全的五大步驟:安全保障、安全種植、安全存儲、安全信息檢查,和團結協作促進食品安全。也就是說,食品安全是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同責任。
經過一年的全球共同努力,2020年6月7日,第二個“世界食品安全日”以“食品安全,人人有責”為主題,進一步強調2019年亞的斯亞貝巴會議和日內瓦論壇在“食品安全的未來”這一大框架下發出的“加強食品安全承諾”的呼吁,引導全球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并激勵人們采取行動,幫助預防、發現和管理食源性風險,促進糧食安全、人類健康、經濟繁榮、農業、市場準入、旅游業和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提倡的食品安全包含三層含義,一是食品數量安全,即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生產民族基本生存所需的膳食需要;二是食品質量安全,指提供的食品在營養,衛生方面滿足和保障人群的健康需要;三是食品可持續安全,從發展角度要求食品的獲取需要注重生態環境的良好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關于食品安全的可持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則第九十九條規定:食品安全指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我們可以理解為食品安全既包括生產安全,也包括經營安全;既包括結果安全,也包括過程安全;既包括現實安全,也包括未來安全。
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現今食品的生產及供應鏈非常復雜,整個食品生產銷售過程中涉及不同環節,食品在到達消費者之前,經過農場養殖、捕撈或采收,屠宰及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進出口、市場零售及烹調等過程。此外,隨著食品貿易及供應的全球化,本地購買到的食品亦可能會遭受到全球的食品安全風險。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穩定及可持續發展的食品體系,并發揮團結合作精神,讓各地政府、農民、生產商、銷售商和消費者等整個食品生產銷售鏈的每一位參與者、每一個環節共承擔保障食品安全的責任。
保障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終強調把“讓人民吃得放心”真正落到實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助力全球食品安全優化改善方面,我們需“守好小家,惠澤大家”,擔當起大國責任,為世界出一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部署,在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產業規劃、監督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各級部門始終堅持把食品安全作為首要職責,著眼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推進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創新監管方式,完善監管機制,推動全社會合力抓好食品安全工作。近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致力于履行政治承諾,努力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水平;在新冠疫情期間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堅守食品安全底線,助力疫情防控。致力于完善法規制度,構建食品安全法治體系。致力于整治突出問題,及時回應群眾關切。致力于構建社會共治格局,筑牢維護食品安全的堅固防線。
食品全產業鏈的生產經營者要嚴格落實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認真履行食品安全法定義務,加強從食品原輔料采購、生產加工、產品檢驗,到運輸儲存、市場銷售、餐飲服務等各個環節的風險管控,嚴防不合格食品和原料流入市場。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全過程記錄制度,確保食品安全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廣大消費者要切實增強食品質量安全意識、科學消費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關注了解食品安全消費警示信息,防范食品安全虛假宣傳、消費欺詐,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各類科研院所、技術機構,以及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等,要加強食品安全技術研究,加強行業自律管理,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加強“食育”教育從娃娃抓起,共同構建多方參與、多元治理的食品安全共治格局,共同提升我國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共同為促進全球食品安全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每個人都有獲取安全、營養和充足食品的權利,如果食品不安全,兒童就無法學習,成年人就無法工作,人類發展將無從談起。時間已將我們推上不可逆行的快車道,我們必須團結起來,人人盡責提供安全食品,人人獲益享受食品安全。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網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