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織就“天網” 洞徹風云

        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輯:石成 2021-05-10 16:17:33
        —分享—

        “作為天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自1988年風云一號A星首次成功發射以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通過開放的數據政策和穩定的數據質量,為地球科學的可持續性研究作出了貢獻。”在近日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中,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表示。

        全球氣象衛星構成的“天網”反復“掃描”地球,提供重要的研究數據,并生成實時、可救命的天氣信息。自1970年以來,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風云衛星主要關注大氣,但它們能夠觀測地球-大氣系統內的復雜變量。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成功發射17顆風云衛星,其中7顆在軌運行。風云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每天生成對地觀測產品90多個,日數據量超過10TB。從1988年風云一號A星成功發射至今,衛星數據中心連續存儲對地觀測數據。30多年來,數據庫中已有超過12PB的衛星歸檔數據。

        “我們已經為實時用戶、科研人員和公眾用戶開發了若干種訪問風云衛星數據的方法。”張鵬表示,“所有風云衛星數據產品都向全球用戶開放,并可免費下載。”

        據悉,“十四五”時期,中國預計將發射7顆風云衛星。今年,“風云”家族將再添兩星,分別是風云四號B星和風云三號E星兩顆衛星。屆時,我國將共發射19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8顆在軌運行。

        在最新的數據論文中,張鵬與合作者展示了風云氣象衛星的數據產品被用于觀測野火、閃電、植被指數、氣溶膠產品、土壤濕度和降水估算等不同方向。所有這些指標都經過了現場觀測的驗證,并與其他知名衛星產品進行了交叉引用。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和中國的天氣預報機構已將大量風云衛星資料納入許多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氣象衛星和數值模型的結合改變了科學家了解地球的方式。隨著數值天氣預報和地球系統模型的不斷發展,氣象衛星將在未來的地球科學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風云衛星被列入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業務氣象衛星序列。它為1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700多名廣播用戶提供數據和產品。”張鵬說,“我們一直與來自ECMWF、英國氣象局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合作,以改進數據的驗證和應用。我們歡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預報員使用風云數據。”

        相關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1-0425-3

        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