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絡中國節·元宵】你知道元宵節從何而來嗎?

        來源:樂教樂學網 編輯:石成 2021-02-25 15:52:19
        —分享—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就有元月十五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

        按我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會、猜燈謎、吃元宵,闔家團聚,其樂融融,充分體現了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一)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于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后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此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直至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二)元宵節的傳說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一些傳說。

        1.漢文帝為平亂勝利而設,據傳,漢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諸呂之亂”,因此就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呂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即“元宵節”。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連續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地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時更加思念家人。她覺得不能在雙親身邊盡孝,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了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陷入一片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

        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讖語給你們,可讓你們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

        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

        2.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

        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宮女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并傳令京城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宮廷人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

        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城里家家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

        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宮女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

        因為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

        3.祭祀泰一神 按照我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即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

        為“下元”。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

        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歷,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饑饉和瘟疫。

        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跡治愈,于是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漢武帝就來到甘泉宮,主持祭祀泰一神的活動。這一活動后人被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來源:樂教樂學網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