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2020年12月“湖南好人"譚育枚

        來源:湖南文明網 編輯:廖堯勛 2021-02-03 10:42:45
        —分享—

        婁底“好女兒”帶著母親打工、嫁人

        譚育枚于1998年出生在湖南省漣源市六畝塘鎮白石溪村的一個貧困農村家庭,母親曾雪蓮2歲時因為出麻疹導致雙目失明,喪失勞動能力,家里就靠父親一人打零工維持生計,雖然家里不寬裕,但父母還是盡自己所能給予她最大的關愛,讓她也擁有和其他孩子一樣幸福的童年。

          8歲承擔生活重擔

        但幸福的生活在她8歲那年戛然而止,父親因所工作的煤礦發生礦難而意外去世。父親去世后,譚育枚一夕之間長大了,8歲對大多數孩童來說,還是懵懵懂懂的年紀,可8歲的她深知,父親永遠的離開他們了,從今以后她就是家里的頂梁柱,她既要照顧自己,更得好好的照顧母親。從此以后,她和眼盲的母親相依為命,在別人天真爛漫的年齡里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她還年幼,母親又不能從事勞動,沒有固定經濟來源,母女倆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只能依靠國家救濟糧、每月不足200元的農村低保和親友偶爾的接濟生活。譚育枚回憶說:安葬了父親后家里僅剩下父親在世時種的一塊白菜地,當時她還滿心喜悅,還有這么多白菜可吃,可地里的白菜越來越少,母女倆的生活該怎樣繼續下去……

        譚育枚買來蔬菜種子,用稚嫩的肩膀扛著鋤頭去地里種植蔬菜。譚育枚回憶說:那時候每天早晨5點半起床,幫媽媽準備好早午餐后步行50分鐘趕去學校,下午放學回家后去地里挖土種菜,簡單吃點晚餐后開始收拾家務,看書寫作業。有一年正適逢種植白菜的季節,因為很久沒有下雨,地里的土都結塊了,別人都勸說譚育枚“這么旱,別挖了,種了也是白種”,可是不種菜母女兩人哪來吃的呢?她沒有放棄,她用小木棍將白菜苗一顆顆綁直,每天早上四點多鐘起來給白菜澆水,下午放學后又馬上提著水桶去菜地里澆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白菜一顆顆的長起來了,“那時候白菜長了有七八斤一棵”,譚育枚一臉自豪地回憶說。

        在別的孩子還在父母懷里撒嬌的年齡,譚育枚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但那個時候的譚育枚從來沒有想過日子的苦與甜,也沒有埋怨過上天的不公,她只要母親身體健康,糧食足夠,每天地里有菜摘,下大雨的時候雨水不會漏進家里,旱天、雪天的時候飲水足夠,作業寫完了,她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她盼望著能早點長大,能給母親好的生活。

          帶著母親去打工

        轉眼間,譚育枚初中畢業了。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庭和日漸年邁的母親,她決定放棄學業出去打工,給母親撐起一片天地,給她一個幸福的晚年。可是,她出去了母親怎么辦,誰來照顧,這個問題始終纏繞著她,讓她夜不能寐。最后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帶著母親去打工。

        她的母親曾雪蓮說:“兒啊,我已經拖累了你這么久,不能再給你增加負擔了,你安心去工作吧,我在家能照顧好自己。”譚育枚流著眼淚說:“我只有你這么一個親人了,你一個人在家我實在不放心,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你照顧好!”在譚育枚看來,媽媽在哪里,哪里就有家。不管走到哪兒,不管再苦再難,她都要帶著媽媽,這是她面對一切的動力。2015年她帶著母親來到了廣東揭陽,在一家服裝廠找到了一份工作,然后她在服裝廠周圍租了一間民房作為母女倆的住所,早上她安頓好母親后趕去上班,中午趕回來給母親煮好飯菜后又匆匆趕去上班,為了多掙一點錢,她常常在吃完晚飯后又繼續趕回廠里加班,但即使這么辛勞,每個月到手的工資才兩千來塊,扣除每個月四百多的房租和母女兩人生活開支,工資所剩無幾。雖然生活如此艱難,但她為了讓媽媽身心愉悅,緩解背井離鄉的憂愁,只要一有空,就帶著媽媽到處游玩,給她講笑話和工作的趣事,讓媽媽開心。

        2017年,譚育枚覺得在服裝廠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她決定回到長沙學習美容,讓自己有一技之長。作為學徒工工作強度特別大,每天要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深夜兩點,學徒工沒有底薪,僅僅依靠每月才一千多一點點提成生活,她實在抽不出時間也沒有足夠的錢在長沙租房子照顧母親,而作為一名學徒只能住集體宿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她忍痛將母親送回了白石溪村,拜托左鄰右舍幫忙照顧母親。學徒每個月有四天假,她每次把假期聚攏在一起,好回家照看母親幾天,每次臨出門前,她都要購買好母親一個月所需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然后才千般不舍的回到長沙繼續工作。為了能早日學有所成好照顧母親,譚育枚學習起來特別努力。半年后,譚育枚出師了,她迫不及待地回到白石溪村接了母親一同再次奔赴揭陽。

          帶著母親嫁人

        轉眼間,譚育枚到了適婚年齡,亭亭玉立的她有很多追求者,但她都一一拒絕了,在她心中一直有著一個想法--帶著母親出嫁,如果對方家庭不能接受自己的母親,那她寧愿一輩子不嫁來照顧好自己的母親。2019年同村小伙譚普查被她的孝心和善良所感動,愿意和她一起承擔照顧母親的重擔,譚育枚與知根知底的譚普查走到了一起。婚后,夫妻二人帶著曾雪蓮奔赴廣東打工。

        “這么多年,我們母女相依為命,什么苦吃過,什么罪也受過。2014年村里通過評議把我家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盡管生活艱難,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向政府伸手,給政府增加難題,我覺得只有通過自食其力讓我和媽媽過上更好的生活才是根本之道。現在我有了小寶寶,母親也有我和老公一起照顧她,婆婆一家都對我們很好,我現在過得很幸福。”譚雪梅滿足的笑著說。

        如今,在白石溪村這個普通又寧靜的小山村里,村民們都爭相夸贊譚育枚是個可歌可泣的孝順女兒。可在譚育枚心里,她只是做了一個女兒應該做的,母親看不見了,她就要當母親的眼睛,每時每刻陪在她身邊;母親行動不便,她便要當她的手和腳,用心照料母親的生活點滴;她給不了母親大富大貴的生活,可她知道即使她給母親的是一碗粗茶淡飯,仍會讓母親感到幸福。在她心里,只要有母親在,她就會感到格外的富有和安寧。她們相依為命一路走來,命運沒有擊垮她們,她一定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母親過上更好的生活。


        來源:湖南文明網

        編輯:廖堯勛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