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白馬鎮鄒家村45歲的楊貢獻因兩個兒子一個上大學一個讀高中,學雜費開支大,兩夫妻缺少技術,一家四口納入貧困戶行列。
楊貢獻和妻子王海純一合計,覺得光靠自己一個人賣苦力維持生計,一家人很難在幾年內打翻身仗。于是,夫妻倆決定,楊貢獻在外面打工賺錢,王海純在家里發展種養殖,通過內外兩種方式賺錢。
楊貢獻主要在做泥水工,一天也舍不得休息,農忙時節就回家幫忙。而王海純在幫扶責任人的扶貧政策宣傳下,開始在家謀劃自主發展產業。一方面,王海純在網上尋找意愿產業,并自學相關技術;另一方面,白馬鎮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針對其意愿,積極幫其尋找專業人士進行技術培訓,并且鼓勵她申請小額信貸發展產業。
2015年,王海純種了兩個大棚草莓,頭幾年收入不多,在逐漸掌握技術后,近兩年每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另栽種了3畝桂花樹發展苗圃。此外,“閑不住”的王海純還隨季節種蔬菜賣。
王海純還每年在家里養幾百只雞鴨。丈夫則繼續在株洲等地務工。政策扶持加上家庭收入穩定增加,楊貢獻于2017年申請自愿脫貧。
2019年,王海純租用村原園藝場開墾了100畝油茶林,利用油茶林三四年才能掛果的特點,今年,王海純在油茶林里面套種西瓜,收入頗豐。王海純每年每天如此多的勞動量除了年邁的婆婆偶爾幫幫忙外,都是她沒日沒夜完成的。“王海純每天忙得陀螺轉,是村里最勤快的婦女。”工作隊隊長曾冠丹說。他和幫扶責任人每次走訪王海純,基本上只能去山上或田里找人。而為了多元化發展,今年王海純還試栽了五六畝櫻桃樹。
如今,楊貢獻的兩個兒子在雨露計劃等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的幫助下,完成了大學學業,走上了工作崗位家里負擔輕了,楊貢獻和王海純也有了更加“大膽”的想法來增加收入。“去年我烤了幾百斤紅薯干,一下子銷售完了,后來有人想買卻嚴重缺貨。”王海純說,“今年我和鄰居王連英合伙成立了食品公司,決定發展紅薯干產業,注冊商標在消費扶貧網上賣。”
王海純一邊埋頭苦干,一邊抬頭看路,成了村里的技術名人,也即將和丈夫開始一段更加精彩的人生。(肖星群 廖麗娟 李凱平)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肖星群 廖麗娟 李凱平
編輯:吳一夫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20/11/03/856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