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遷工程建設好,保質保量讓村民們搬入新居。
■ 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穩定就業,務工是主要出路。
■ 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
——習近平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鄧晶琎 通訊員 龔杰媛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易地搬遷。
當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時,實施搬遷是最好的脫貧之策。
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笆濉逼陂g,湖南計劃易地扶貧搬遷18.7萬戶、69.4萬人,涉及14個市州105個縣市區。
2019年底,69.4萬名搬遷群眾全部入住新居,徹底“挪窮窩”。當前,我省繼續開展后續扶持,奮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截至10月底,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入住率、拆舊復墾率均達100%;已有68.3萬名搬遷群眾實現脫貧,脫貧率達98.5%,搬遷群眾既“住得放心”,又“過得安心”。
(7月15日,俯瞰花垣縣龍潭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景色如畫。通訊員 龍恩澤 攝)
10月中旬,秋雨過后,鳳凰縣臘爾山鎮夯卡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同福苗寨,迎來了一支“美麗庭院”志愿服務隊。
衛生清潔、籬笆修補、木柴整理……當地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幫助搬遷戶們對小區進行修整清理。
“搬到這里來,我們住得很安心?!卑徇w戶吳愛英,過去居住的雷公潭苗寨,是一條幽深的峽谷。村民外出,要在懸崖上攀爬,有的跌落致終身殘疾。
2017年,峽谷里的35戶147人,全部搬到了同福苗寨。吳愛英的家門口紅燈籠高掛,屋外有菜地。她和丈夫在小區扶貧車間工作,小兒子在家門口上小學,一家人其樂融融。
在湖南,有六成以上的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和吳愛英一樣,居住在武陵山、羅霄山兩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搬遷任務之重、情況之復雜,在全國都罕見。
為精準識別搬遷對象,湖南在全國率先探索出“先定區域后定人”的高精度識別方法,將搬遷區域鎖定在高寒、地質災害、石漠化等8類區域,將遷出區域精確到自然村寨或村民小組,創造性地以“范圍精準”確?!吧矸菥珳省?。
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大縣新化縣,按此原則將全縣34436名搬遷人口鎖定在416個重點貧困區域,“精準識別”率100%,實現應搬盡搬。
挪出窮窩后,新窩安在哪?
湖南創新確立了“四靠近”的集中安置選址原則,即靠近城鎮、靠近中心村、靠近產業園區、靠近旅游景區。全省2460個集中安置區的選址,60%依托中心城鎮,30%緊靠工業園區、旅游景區、特色種養區,10%依托交通等基礎設施便利的區域。
寧鄉市黃材鎮炭河里遺址公園西北角,建起了“千手愛心大屋”,安置黃材鎮、溈山鄉、巷子口鎮的109個貧困戶。
新邵縣潭府鄉集中安置點“潭府新城”,周邊有學校、銀行、超市、醫院等機構。149戶661名貧困群眾搬來即可享受都市小區生活。
既要住新房,也要住放心房。湖南在全國率先摸索出了“總承包、零利潤”的搬遷房項目建設新路子。全省30戶以上的集中安置點,通過統一招投標方式,由省屬國有企業按照零利潤的要求實施總承包建設,確保了質量安全和總體進度。
經考核評估,全省所有搬遷小區基本實現“五通五化”,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基本覆蓋,質量安全合格率100%。
2019年底,我省比原計劃提前1年完成搬遷房建設任務,共建住房18.7萬套,69.4萬人告別“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全部住進新房。
(10月16日,臨湘市五里牌街道,湖南湘建鞋業有限責任公司“扶貧車間”一片繁忙。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徐典波 通訊員 何可 攝影報道)
“我在網上銷售一些村里自產的農產品,森林土雞、富硒蛋都比較暢銷?!薄半p十一”臨近,雙牌縣瀧泊鎮卿家巷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卿茂平在電腦前忙碌。
2018年,在當地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卿茂平在安置小區內建起了農村淘寶服務站,為搬遷戶提供農產品銷售渠道,也為小區居民代購網上物資。
瀧泊鎮扶貧干部介紹,當地指導搬遷戶在卿家巷村相繼發展了種植養殖、農村電商、竹木加工等產業,搬遷戶在家門口就可就業。
這些年,湖南堅持“就業第一”,以優先供給用地、優先保障配套、優先給予申報項目獎補的“三個優先”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到鄉鎮村集體閑置場地和集中安置區創辦廠房式扶貧車間,走出了一條“企業+車間+貧困搬遷戶”脫貧幫扶新路子。
“家門口上班月薪有4000多元,還能接送孩子上下學?!甭殛柮缱遄灾慰h龍升家園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居民胡水珍說,自己在小區的龍池玩具“扶貧車間”上班,還擔任了生產一組組長,生活很有奔頭。
截至9月底,全省已建立扶貧車間4725個,提供崗位28.4萬個。
要徹底拔窮根,產業扶貧是根本之策。按照“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思路,湖南因地制宜探索“合作社+基地+搬遷戶”“搬遷+小庭院”等模式,33.7萬名搬遷群眾增收受益。
在沅陵縣,每個安置區,至少有1個以上的產業項目。全縣34個集中安置區共實施了47個產業項目,搬遷群眾通過入股分紅、參與種養、土地流轉、務工等實現增收。
鳳凰縣圍繞“快進慢行”精品旅游線路做足文章,70%的搬遷戶吃上旅游飯,乘上致富快車。
近4年,我省每年設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和就業扶持專項,在搬遷任務最重的大湘西地區,累計投入約2.8億元。這一舉措惠及約1000個特色農林產業基地、200多個經營主體,帶動近10萬名搬遷群眾增收。
今年5月,麻陽苗族自治縣龍升社區、鳳凰縣禾庫社區、沅陵縣太安社區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湖南環十八洞扶貧經驗交流示范基地”。
目前,全省有就業意愿的搬遷勞動力25.82萬人,已就業25.81萬人,就業率99.96%。
(2019年11月4日,易地搬遷戶走在整潔的鳳凰縣禾庫安置小區內。安置區配套建設幼兒園、衛生院、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停車場等設施。石林榮 攝)
平繡、織繡、網繡、亂針繡……金秋時節,平江縣洪家塅安居小區的巾幗脫貧湘繡產業基地內,昔日貧困農婦“變身”美麗繡女,低眉含笑,輕拈絲線。
她們繡不盡家鄉美景,更訴不完致富欣喜。走進這個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人數最多的社區,只見樓房前后朵朵花開,扶貧車間機器忙碌,休閑亭下擺棋大戰,百姓生活怡然自得。
搬遷只是手段,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
每個安置區設置1個微信群、1條熱線電話、1套服務制度、1支維修隊;實施“微菜園”、水電減免等政策,開辦“四點半”課堂和“農民講習所”……為幫助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湖南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創新探索出許多“獨家秘笈”。
花垣縣探索出了“互助五興”基層治理新模式。即,以1名黨員或能人聯系5戶搬遷群眾,通過開展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鄰里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促進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環境。
永順縣芙蓉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為搬遷戶打造了“五分鐘生活圈”,2分鐘可到衛生院、農貿市場,3分鐘可到芙蓉學校,4分鐘可上高速,5分鐘可到景區和經濟開發區務工就業。
如今,全省集中安置區共設立物業管理機構1935個、基層黨組織1024個、群眾自治組織1523個,形成黨組織領導、村委會管理、搬遷群眾充分參與的良好管理格局。
社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有效鞏固了易地扶貧搬遷成果。湖南獲評國務院2019年度易地扶貧搬遷督查激勵省份。在10月22日召開的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現場會上,湖南作了典型發言。
“湖南將以實干成效向黨和人民交上滿意答卷。”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胡偉林介紹,在確保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后,湖南堅持政策不斷、力度不減、責任不變,以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抓手,繼續加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力度,建立長效機制,鞏固搬遷成果,接續書寫易地扶貧搬遷與鄉村振興新篇章。
來源:漣源新聞網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