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湖南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丨種活“產業樹” 喜結“幸福果”

        來源:漣源新聞網 編輯:石成 2020-10-27 09:59:22
        —分享—

        種活“產業樹”  喜結“幸福果”

        ■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習近平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張尚武

        湖南貧困縣多達51個,其中許多縣戴著貧困帽20余年,在脫貧路上苦苦拼搏。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各地扶貧資金重點扶持種養業,探索產業扶貧路。省農業農村廳調研顯示,種活“產業樹”并不容易,首先要“服水土”,其次要“勤澆灌”,還要在“鏈”上下功夫,才能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為產業扶貧指明著力的方向,增添了前進的動力。

        7年來,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大力推進產業扶貧,突出模式創新,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帶動35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個又一個貧困村,種活“產業樹”,結出“幸福果”。廣大貧困戶融入產業鏈,挑上“金扁擔”,奮起“拔窮根”。

        (4月14日,新田縣新圩鎮梧村,梧桐樹生態農業食用菌基地,工人忙著采摘黑木耳。湖南日報首席記者 郭立亮 通訊員 鐘偉鋒 攝)

        全省的貧困縣,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羅霄山兩大片區。多年來,這些貧困地區在產業扶貧進程中,遭遇重重困難:產業難選擇,項目難見效,風險難防范,貧困戶難帶動……

        打贏脫貧攻堅戰,首先要根據當地實際,選準適合貧困農戶發展的產業。

        2014年,精準扶貧全面鋪開。省農業、扶貧等相關部門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深入各地調研,精心編制產業扶貧規劃。

        按照“差異化競爭、特色化發展”原則,全省確定優質糧油、特色蔬菜、優質水果、品牌茶葉、特色養殖、特色林產品、道地藥材、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扶貧主導產業。

        引領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省里每年安排5億元項目資金,推廣“四跟四走”模式,即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確保每個貧困戶至少參與一個產業扶貧項目。

        “選擇扶貧產業,要以貧困戶增收為目標,要優先扶貧,避免‘扶富’。”省農業農村廳人事處處長張志龍稱,只有貧困戶充分參與,扶貧產業才能迅速壯大。

        2015年,張志龍帶領工作隊,駐桂東縣蛟洲村扶貧。工作隊選擇市場容量大、家家能實施的“兩香四養”產業,幫扶貧困戶種香芋、香菇,養雞、養豬、養牛、稻田養魚,村里的貧困戶都有脫貧項目。

        “種香芋、養雞,看似尋常,卻并不簡單。”村里的貧困戶方志輝說,工作隊給每戶免費提供200只雞苗,免費技術培訓,防疫有保障,科學養雞長得快,自己當年就純賺5000元,一年脫貧成典型。

        嘗到甜頭,貧困戶發展生產勁頭高漲。村里成立種養合作社,統一生產銷售,種植香芋240畝,對接湘南香芋產業帶;年出籠土雞1.1萬羽,全村貧困戶3年內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也每年有了4萬元收入。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發展精細農業,“一縣一特”布局,每個貧困縣重點扶持一個特色主導產業。全省重點打造糧食、生豬、蔬菜、茶葉、油料、水產、水果、中藥材、南竹等優勢特色千億產業。

        近3年,省農業農村廳又探索推廣“四帶四推”,第一條就是以優勢產業帶動扶貧產業,推進產業精準培育,促進扶貧產業融入千億產業大布局。

        從“四跟四走”到“四帶四推”,產業扶貧模式不斷創新,源源不斷注入新動力。至今年7月,全省創建產業扶貧基地5.3萬余個,初步形成“四帶八片五十六個基地”的格局。

        (8月10日,邵陽縣塘渡口鎮塘坪村,成片的油茶林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生態經濟畫卷。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貧困戶融入產業,基地上規模,如何確保理想的收益?

        從以往來看,貧困地區山多地少,生產經營分散,發展產業成本高、效益差。各地都扶持過一些產業,但幫扶工作隊一撤,產業項目往往陷入困境。

        為了解決效益不高的問題,各級各部門在產業扶貧中形成共識:避免生產“大路貨”,產品銷售告別“原字號”,千方百計提升效益。

        懷化山區有種油菜的傳統。如今,農民種植油菜,不僅菜籽榨油,抽薹期采摘一季菜薹,花期引來游客觀賞,一畝油菜純收入從300元增加到1300元。通道侗族自治縣依托16個幫扶合作社,帶動3748個貧困戶,打造10萬畝油菜“花海”,依靠“美麗經濟”戰勝貧困。

        圍繞主導產業,各貧困縣引進、扶持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在石門縣壺瓶山區,300多個貧困戶跟著湘佳牧業養土雞,一只土雞分割成幾十個產品,冷鮮供應國內大超市,實現效益翻番,深山飛出“金鳳凰”。

        產出好產品,打響大品牌。7年來,全省大力培育貧困地區農產品品牌,打造了 “安化黑茶”“湖南茶油” “崀山臍橙”“炎陵黃桃”等省級區域公用品牌19個,保靖黃金茶、懷化碣灘茶等11個品牌產品入選央視“廣告精準扶貧”項目。

        “安化黑茶”聲名遠播,品牌助力產業騰飛。安化茶產業綜合產值7年內增長3倍,去年達到220億元,帶動全縣近半數的貧困戶種茶、制茶、賣茶,一路茶香奔脫貧。

        搭建新平臺,破解銷售難。全省搭建“三專一平臺”,即消費扶貧專柜、消費扶貧專館、消費扶貧專區、社會扶貧網消費扶貧平臺,確保產自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優質優價銷售。幫扶貧困地區建起4200多個電商服務站,開辦電商扶貧小店3.6萬家,電商扶貧年銷售額達150億元。

        發展種養業,生產周期較長,面臨自然、市場等風險。助力產業扶貧,全省大力推進農業保險,保險費從財政扶貧資金中解決,為扶貧產業系上“保險帶”。

        栽下“產業樹”,時時勤“澆灌”。安化黑茶、保靖黃金茶、吉首獼猴桃、麻陽冰糖橙、靖州楊梅、寧鄉花豬、新晃黃牛、華容芥菜、龍山百合等扶貧產業蓬勃發展,年均帶動50萬貧困人口脫貧。

        (3月30日,保靖縣葫蘆鎮楓香村排花苗寨,苗族群眾穿著苗族特色服裝在茶園中忙著采摘鮮茶。湖南日報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秋意漸濃,茶園開始休養生息。瀟湘茶業公司董事長陳德湖抓住空閑,和大家“算總賬”:扶貧任務是否完成、成色怎樣?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瀟湘茶業公司在會同率先開展委托扶貧。公司旗下的寶田茶場,帶動1427個貧困戶全部脫貧。陳德湖告訴記者:“茶場每賺10塊錢,有7塊要發給貧困戶。”

        一紙委托扶貧協議,讓瀟湘茶業公司與貧困戶利益緊密聯結。按“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貧困戶把土地交給村里的種茶合作社,公司投入300多萬元開設茶廠,對茶葉基地統一經營。茶園進入豐產期后,利潤按7∶1∶1∶1分配,70%歸貧困戶所有。

        在陳德湖看來,寶田茶業基地平均海拔800米,方圓百里無污染,是發展高山有機茶的“寶地”。幾年來,寶田基地發展有機茶園5200畝,拓展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出口市場,打響“鷹嘴界”品牌,公司和茶農實現互利共贏。

        “產業發展快,要靠‘龍頭’帶。”7年來,全省突出利益聯結,引導166家省級扶貧龍頭企業,示范帶動產業扶貧。全省還開展“千企幫千村”,調動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產業扶貧,激發“造血功能”。

        通過幾年扶持,貧困村都建立了合作社,對接龍頭企業,普遍推廣“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3種利益聯結機制。

        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所有重點產業扶貧項目,幫扶企業與貧困農戶必須簽訂幫扶合同,推廣直接幫扶、委托幫扶、股份合作等模式。

        在深度貧困縣城步,政府直接幫扶有意愿、有能力的貧困對象,發展奶牛產業。

        南山牧業公司通過提供技術服務、設定最低保護價、明確違約責任,保證養殖奶牛的產出和銷路,與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

        在大湘西茶葉產業帶、湘南臍橙帶,當地通過委托幫扶和股份合作項目,設立保底分紅、勞務優先用工、土地集中流轉等保證貧困戶收益。

        會同縣政協副主席、扶貧辦主任肖志友告訴記者,縣里發展茶產業,采取委托幫扶模式:貧困戶流轉土地,得租金;自己種茶賣鮮葉,得現金;到茶場打工,掙薪金;茶園豐產后,分股金;村集體有收入,還有年金。

        在“五金”利益聯結模式下,龍頭企業、合作社牽手貧困戶,壯大產業鏈,精準“拔窮根”,產業扶貧之花盛開窮鄉僻壤:楊梅結出幸福果,葡萄串起小康路,花豬“拱”開致富門,茶香溢滿扶貧路。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10月26日01版)


        來源:漣源新聞網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