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漣源非遺資源】獨特的節日——嘗新節

        來源:漣源在線 編輯:廖堯勛 2019-10-07 00:00:00
        —分享—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漣源市政協將《漣源非遺資源》作為了重點調研課題,計劃尋訪調研漣源各地有價值的非遺資源并整理編輯成冊,讓更多的人了解漣源的傳統文化,更好地保護好我們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漣源在線也將陸續刊登本次調研的各個項目,并以視頻、聲音、圖片、文字的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展現漣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拭目以待吧。

        嘗新節是流行在我市

        伏口、古塘、湄江一帶的

        一個獨特的節日

        它到底是個什么節日?

        為什么要過這個節?

        它有什么特點?

        帶著好奇的心

        我們一起去調研吧

        ……

        聽過本地人親口介紹了

        獨特的嘗新節后

        是不是感覺很新鮮?

        是不是還意猶未盡?

        我們再一起來看一個

        介紹嘗新節的專題片吧

        ……

        伏口梅山呷新節非遺申報專題片

        梅山呷新節(資料)

        呷新節(也叫“吃新節”、“嘗新節”),是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起自遠古(具體不詳),流傳于梅山地區的伏口及周邊等地,僅次于過春節的最重要傳統農耕節日。過節時間為每年農歷五月或六月的逢卯日(因梅山方言“卯”和“滿”諧音,象征五谷滿收(豐收)之意,且“卯”是古時殺牲祭祀之法)。每年過節的具體時間由當地族長或有威望的族人臨時確定。過節時,不僅要殺豬宰雞捕魚,而且要把所有能吃的各種新鮮蔬菜煮出來,還要到田里采摘幾穗帶露水的剛抽穗的稻谷擺上神桌,供奉上蒼、神靈和祖先,讓他們一一品嘗。供奉時,要燒紙錢,念祭詞。

        祭祀活動

        采摘禾穗

        這一天,家庭有初嫁的女兒和女婿、已訂婚的女婿都帶著禮物來賀節,也有城市的親友來賀節。有的鄉民還請當地官吏士紳、崽女的老師來家過節,如果他們不空,就給他們送去新鮮果蔬、雞魚肉食和米酒賀節,百工匠人是師傅和徒弟們在節前相約,或是徒弟輪流請師傅來自家呷新,其他師兄、師弟陪同。這一天,所有人不要做事,盡情享受節日的快樂。這一天,要舉行祭祀儀式、唱神歌、跳梅山宗教舞等盛大活動,男女老少全參與。內容與古梅山地區的梅山宗教、神靈菩薩和漁獵活動有關。

        唱山歌

        舞獅子

        為何在這個時候過節呢?主要是考慮到這個時節稻谷等農作物已揚花抽穗,各種果實有的已成熟、更多的已掛果,豐收在望,各式蔬菜新出,正是新鮮、好吃的時候。其目的在于,一是感謝上蒼、神靈、祖先對往年收成的保佑,二是向他們祈求今年一年的豐收年景,有五谷豐登、百業興旺的祈愿。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其重要性僅次于過年。

        耍龍

        梅山地區的呷新節,有三個特點:一是漢人過節,很可能是全國唯一一個漢族人過的吃新節(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開梅山時,古梅山地區絕大多數苗瑤族土著被殺死,部分逃往廣西、貴州等地,僥幸活下來的人們與外遷來的漢人一起生活、居住,就將吃新節這一傳統節日傳承下來。這也可能是其它地方主要是苗族等南方少數民族過吃新節,而伏口地區漢人也過吃新節的主要原因);二是它沒有統一固定的過節日期,每年臨時確定,可能是所有節日中唯一一個沒有統一固定過節日期的節日;三是其它地方大多是谷物果蔬豐收以后過節,這里是在豐收在望的時節過節。(伏口文化站)


        來源:漣源在線

        編輯:廖堯勛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