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漣源非遺資源】民俗篇——抬閣(珠梅抬故事)

        來源:漣源在線 編輯:廖堯勛 2019-10-26 00:00:00
        —分享—

        漣源地處湘中,是一個風景秀麗、人文底蘊深厚的地方,也是全國有名的詩詞之鄉。在漣源城北的龍塘鎮珠梅村一直流傳一種名為“抬故事”的民俗,故事精彩、寓意深遠。很多人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抬故事”的事情,但是知道“抬故事”由來、傳承、發展的人就很少了。現在就讓我們揭開“抬故事”的神秘面紗,一起領略“抬故事”的厚重和精彩。

        “抬故事”學名抬閣,是一種由民間祭祀活動逐步演變而來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位于漣源城北的龍塘鎮珠梅村與云河新村,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了抬故事這一傳統民俗。2014年,珠梅抬故事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珠梅抬故事與道教活動密切相關,相傳明朝末年連年戰亂、民不聊生,人們紛紛到道觀中舉行齋醮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祛病消災,抬故事就是儀式中重要的一環。在抬故事的時候要連做三天法事,前一天請水,做法事,第二天贊灶,做法事,下午舉行抬演故事活動。第三天上午做法事,下午游船,晚上交原緊攌,三天齋醮完畢后活動才算圓滿成功。

        珠梅抬故事有點類似于游行隊伍中的人物造型彩車,通過擷取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戲劇故事、英雄故事的精彩情節,挑選村里10歲左右的俏男俊女,濃妝艷抹,裝扮成“故事”中的人物,置于特制的抬架上,再將1歲左右的稚童化裝成“太子”,相對固定在高樁上并撐起花傘。擔任故事人物造型的孩童都是在全村精心挑選出來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體形輕巧,還得有點一站一坐幾個小時的吃苦耐勞精神。相傳,上過抬架的孩子能更健康地成長,所以即便條件如此苛刻,每次選人時家家戶戶仍是十分踴躍。

        在故事人物的選擇上,注重把懲惡揚善作為主要標準,只有大家公認的神仙、圣賢、功臣和英雄人物,以及政績顯赫、眾口皆碑的七品以上官員,才能入選。在文化部門的指導下,珠梅“抬故事”通過進一步挖掘和整理,保留了健康向上、人們喜愛的傳統內容,同時擴大題材范圍,把現代英雄人物如江姐、狼牙山五壯士等,以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歌頌經濟建設成就等題材納入“抬故事”的內容。

        故事造型多種多樣,除了普通的兩人故事外,還有“多人故事”“秋旋故事”“盤旋故事”“船故事”“馬故事”“地故事”“高腳故事”“紙扎故事”等造型獨特的故事。每臺故事由4個或更多轎夫肩抬杠子前行,前、后各兩人。抬架左右側又另有兩人,他們既是轎夫的替換者,又是護衛者和開路者。他們往往手執長長的木叉,以便隨時挑開沿途低垂的電線或撥開路旁大樹斜伸的枝丫,使高高的抬架不至于受阻或損壞。在休息時還可以給在上面的孩子借力,減輕他們的疲勞。

        “抬故事”演出時,前有彩旗、鑼鼓、龍獅隊,后有道士、信徒、紙扎神像、軍鼓隊等,鼓樂聲聲中圍觀群眾簇擁著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幾十個“抬架”魚貫緩行、招搖過市,十里八鄉的鄉親紛紛前來觀看,場面蔚為壯觀。固定的人物造型在人們腦海中活化成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如同享受著一道道美味的精神大餐。

        “夜故事”,顧名思義,是在夜晚舉行的“抬故事”。每臺“故事”懸掛7盞燈籠,取名為“七星燈”,三國時,諸葛亮借“七星燈”延壽,后人就以點“七星燈”來祈求長命百歲,永保康寧。

        “珠梅抬故事”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于一體,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藝術為一身,這種宣揚中國古代歷史名人、將相和英雄人物,頌揚傳統道德,弘揚民族精神的獨特形式,具有極高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是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寶。(廖杰鋒)


        來源:漣源在線

        編輯:廖堯勛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