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源龍山過冬至”是一個以漣源市楊市鎮大沖地段為發祥地,以彭氏族民為主體,其他姓氏廣泛參與,流傳于水洞底、斗笠山、楓坪、茅塘、白馬、荷塘、金石等多個鄉鎮的地方民俗活動。
漣源龍山冬至祭俗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形成于明代,到清代與民國時期得到發展與完善,由原來單一的冬至祭祀發展為以祭祀為中心,舉辦豐收慶典、謝天地、謝祖宗;同步進行民間體育、音樂舞蹈活動;祈子祈福祈平安;為嚴肅族規進行警示教育;為增強民族感情進行愛國教育;為培養優秀后裔成才而進行捐助活動;還有扶助困難戶、開倉濟貧等眾多活動。
漣源龍山冬至祭俗的歷史淵源,據史載,漣源龍山過冬至祭祀發祥地域古屬連道縣,系苗、瑤等少數民族居住區,文化落后,經濟貧窮,生活秩序特別混亂,被稱為南蠻之地。宋元時期,朝廷為發展經濟,治理蠻荒,采取免稅等優惠政策,吸引江西、江蘇、安徽等地漢人流入;至明朝初年間,苗、瑤等少數民族基本上外遷至湘西、黔東和桂西等地,但其創造的土著文化仍有遺存,從此本地漢人占絕大多數,漢文化占了主導地位。明洪武16年,該地先遭水澇,后遭溫疫,1000多畝水田顆粒無收,餓病死者占百分之三十以上,人們都以為是漢人排斥了土著人傷害了天地倫理所致,于是本地的彭姓居民運用儒家的祭祀習俗,結合土著人的巫法在冬至祭祀天地和祖宗,初衷是請求庇佑的意思。果不然,來年五谷豐登,族泰民安,后被周邊的肖.劉.毛.周.鄧.謝.劉等姓氏群眾仿效或借鑒,讓該習俗在龍山周邊廣為流傳,于是大沖族人代代都信奉祭祀。明末清初,冬至祭祀基本上定型。清末,由冬至祭祀衍生出來的冬至時節,為紀念先祖而掃宗親墓及鄰近他姓墓的習俗;為歡慶豐收,感謝天地祖宗而舉辦的民間音樂活動;為祈求家丁興旺的祈子習俗;為嚴肅法規族規進行的警示教育;為培養優秀的后人開展的捐資助學等一系列比愛心求奉獻的習俗逐漸形成、完善并廣為流傳。
在冬至祭祀過程中所采用的九獻禮已成為漣源龍山過冬至的專門禮儀,其內容包括:一、備祭,準備祭品,祭具,司祭人員,祭文。對祭品、祭具、司祭人員、主祭人員有嚴格要求。二、行祭,祭禮準備,九獻禮流程,其中九獻禮是龍山冬至祭俗的核心流程,九獻禮包括行迎神禮唱迎神禮詞、行降神禮唱降神禮詞、行參神禮唱參神禮詞、行初獻禮唱初獻禮詞、行亞獻禮唱亞獻禮詞、行三獻禮唱三獻禮詞、行侑食禮唱侑食禮詞、行點茗禮唱點茗禮詞、行辭神禮唱辭神禮詞。三、告祠,包括宰牲詞、陳牲詞、迎神詞、降神詞、參神詞、初獻詩、亞獻詩、三獻詩、侑食詩、點茗詩、辭神詞。四、祭文,包括清明祭祖文、中元祭祖文、冬至祭祖文、冬至祭彭祖文、冬至祭天文。五、祭規,主祭者為宗親中事業有成、德高望重的族人,還有一些聰明伶俐的男孩組成歌詩班,傳唱祖訓、族規,起了很大的教育意義。六、支祠祭祀,祭祀完后,舉行掃墓活動,資助活動,救災活動,愛國教育活動,開倉濟貧活動,警示教育活動,警示包括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提升素質之效。以九獻禮為亮點的《漣源龍山過冬至》作為民俗類項目于2017年被列為婁底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漣源龍山祭冬至的場所是位于漣源市楊市鎮孫水河中游的大沖彭氏宗祠,是一棟建于明末清初的,至今保存原貌較完好的古建筑,于2011年被湖南省評為文物保護單位,祭祀場地主要價值,便于有關單位對當地歷史.人文.建筑設計和技術的研究。
漣源龍山過冬至祭俗主題鮮明、歷史悠久、傳承有序、參與人數多、流程面積廣、社會影響大。獎罰分明、揚善祛惡、與忠、孝、和三種優良傳統有機結合,具有多重價值:一、有利于頌揚傳承儒家文化,通過祭祖以對祖先的崇拜.感恩和懷念,確認后人承擔延續家族文化的歷史責任,并把過去,未來,個人和家庭串連起來,品位生活的酸甜,追尋生活的意義。二、有利于激發人民的孝道思想和人道主義,讓大家自覺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諧共處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三、為農村和諧文化建設找到了新途徑,通過各種姓氏的祭祀掃墓互動,為法制政策教育拾遺補缺。
為確保漣源龍山祭冬至得以保護和傳承發展,專門成了了漣源大沖彭祖文化研究會,每年舉行冬至祭祀活動,弘揚傳統禮儀,傳承和發揚儒家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增磚添瓦。(文 姜藝 攝影 李海日)
來源:漣源在線
編輯:廖堯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