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牛山村“牛”起來
—— 記古塘鄉牛山村黨支部書記吳迪權
本報訊 10月19日,古塘鄉牛山村黨支部書記吳迪權和村主任吳許業來到村內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施工現場,了解工程進度。“這是村里的二環線,是通往村里云臺山頂的旅游線路。”吳迪權高興地說,“公路硬化后,游客上下云臺山將變得非常容易。”
牛山村平均海拔600米以上,由原牛埠村和落山村合并而成,2015年被評為貧困村。 無論是擔任村秘書、村主任還是2018年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吳迪權的敢想敢干、會干善干是村民公認的。
2016年,市移民局進駐牛山村開展幫扶,吳迪權積極配合工作隊開展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近三年來,幫扶工作隊無論是開展集中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兩村連接公路的修建,還是村級光伏發電站的建設、入戶公路的硬化等,都開展得非常順利。“一些村民矛盾交給吳迪權等村支兩委去處理,不僅非常快而且效果比預想的要好。”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彭毅志說,“村級班子有戰斗力,給工作隊減輕了不少工作量。”
吳迪權覺得村級集體經濟要增加,村民特別是貧困戶能夠穩定脫貧增收,產業發展才是根本之策,除了村里的光伏發電站外,還在市里的高新區扶貧產業園入股15萬元,每年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38萬元。幫助整合流轉村民土地,承包給村民吳愛周成立“牛古塘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不僅村民增加收入,每年也為村集體增加收入兩千多元。推動村企聯建,牛山村引進天柱山禽業有限公司發展養雞產業,年出欄走山雞5000多只,每年不僅可為入股的幾戶貧困戶分紅,同時可增加村級集體經濟2.5萬元。
如今,在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推動下,村民靠山吃山來脫貧致富的動力非常強勁,和鑫牛場、紅運專業合作社、鼎隆茶葉有限公司、樂山養殖專業合作社遍地開花,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產業村”。吳迪權鼓勵這些合作社通過簽訂幫扶協議,帶動四五十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合作社也采取“基地+農戶+基地”的摸索幫助貧困戶穩定增收。吳迪權也不遑多讓,成立了漣源市共興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自去年開始發展養蜂,現在規模達到200多箱,“等我技術成熟了,我再帶動村其他民養蜂。”為了讓想養蜂的村民能夠脫貧致富,吳迪權決定自己先行先試,摸索好技術,打開銷路再說。
吳迪權和工作隊除了積極支持村民成立合作社外,還千方百計為貧困戶找產業發展路子。民主組吳全民近幾年來一直嘗試種水果,收入都不理想,通過一番了解調查,吳迪權建議吳全民種植市場保有量少的悅心李。2016年,吳全民嘗試著種了80多畝悅心李,到2018年,果樹豐產,價格又好。吳全民喜出望外:“搭幫吳支書幫我選對了路子”。當年,吳迪權又千方百計幫助吳全民銷售悅心李一萬多斤。如今,吳全民成立了悅心李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了10多戶村民抱團種植。
“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有水泥路通到云臺山上去。”花門組58歲的吳靜珍高興地說。云臺山海拔900余米,站在云臺山頂,一腳踏新化、安化、漣源三個縣市,一眼可以看到湄江和新化車田江。山上植被豐富,自然饋贈豐厚,有冬蟲夏草、野生獼猴桃等珍貴野生資源,大山每年“無償贈予”村民幾十萬元,吳靜珍每年挖冬蟲夏草收入在1萬元以上。附近幾名村民依托云臺山養蜂,蜜源好,賣價高,每名養蜂村民收入在幾萬元 以上。
吳迪權很早就動起了開發1700多畝云臺山的腦筋,在和幫扶工作隊、黨員組長、村民代表商量后,吳迪權和工作隊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決定先解決“行”的問題。2017年下半年爭取到省交通廳項目建設資金100多萬元,今年正式開始實施,目前路基基本完工。“道路全部硬化后,游客可以從原落山村上,由原牛埠村下。”吳迪權的腦海中,云臺山不日將變成一座“金山銀山”。
“村里最開始實施村規民約,不少老年村民有想法。”村原黨支部書記吳耀華說。2018年3月1日,牛山村決定實施村規民約,一改老百姓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的習慣,并且倡議村民禁燃禁炮。要改變千年習俗,在此之前,一些老年村民不愿意,甚至抱團發動部分村民抵制。吳迪權一個一個上門做思想工作,給他們講文明新風,講大操大辦和燃放煙花爆竹帶來的危害,很快,老年村民的思想通了。村規民約實施后,燃放煙花爆竹現象基本絕跡,紅白喜事規模更是大幅縮減。“我們有更多的資金去發展產業、去自主創業了。”不少村民感慨。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廖麗娟
編輯:吳一夫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19/12/06/6305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