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記安平鎮界排坳村脫貧靠自身典型劉正華
近段時間,每天上午九點多,安平鎮界排坳村貧困戶劉正華把牛群趕進牛舍,匆匆吃過早飯后,就開著小三輪車到本村或鄰村為牛群尋找一些村民舍棄的稻稈等。為了讓牛群有充足過冬食料,劉正華不顧勞累“未雨綢繆”。
58歲的劉正華幼時患上小兒麻痹癥,造成右肢發育不全,加上個子瘦小,一直到40歲才結婚。加上一起居住的老母親吳原容中風后,需要長期服藥,2014年,劉正華被評為貧困戶。
劉正華從小就跟著父親放牛,成家后,養了一兩頭牛。村定補干部、幫扶責任人李金香考慮到劉正華養殖技術成熟,鼓勵夫妻倆擴大養殖規模。劉正華的養牛規模漸漸擴大到5頭牛。由于牛的食量大,劉正華和妻子吳述才承包了幾畝田種上稻谷,又種了1畝多蘿卜,3畝多玉米、紅薯、花生。
2016年,劉正華養牛收入達到兩萬多元,一舉摘掉了貧困帽。9月,在幫扶責任人的推薦下,獲得了5萬元的小額信貸支持,擴建了牛舍,養牛規模也達到了10頭以上。生活開始朝著更累也更好的方向發展。
每天夫妻倆天未亮就起床各忙各的,劉正華每天放兩次牛,每次三小時以上。 放牛對于腿腳不便的劉正華來說,也是極其費力的事,“牛稍微走快點,我就根不上。”牛和人一樣喜歡干凈整潔的環境,劉正華把牛群趕進山后,吳述才就開始清理牛舍,劉正華不能挑重擔子,把牛糞挑到田土里的任務,就落到了吳述才的肩膀上。中飯前,劉正華幫妻子干點農活或準備食料,吳述才在田里地里除草、施肥、打藥水,似乎永遠有干不完的活。
收獲時節,那么多稻谷、紅薯、蘿卜,大部分都是吳述才一擔一擔挑回來的。2017年,界排坳村實施了農開項目,村里不少地方修了機耕路,大部分生產資料可以由劉正華開著三輪車拉回來,才減輕了吳述才的勞動強度。
晚上牛群回來后,夫妻倆還要把用機器打碎的玉米桿、稻稈等食料喂給牛群吃,晚餐也就一般到了九點鐘以后。“白天忙得沒時間洗衣服,衣服我都是晚上洗完。”吳述才忙碌一天下來,上床睡覺一般是深夜11點了。
“劉正華不僅勤快,也是一個很誠實的人。”安平鎮黨委副書記、聯村指導員聶仲分告訴記者,劉正華的小額貸款9月中旬到期,由于他的資產大部分在牛群身上,資金一時難以周轉,9月9日就先借錢歸還了5萬元小額貸款,隨后賣了兩頭牛,再把錢歸還給朋友。
“今年老劉做了兩次腎結石手術,他幫不上忙,我就只種了兩畝田了。”吳述才說。不過為了補充必需的食料,今年吳述才種了兩畝牧草。
如今,劉正華養牛規模一直保持在10頭以上,加上農業生產收入等,每年收入在四五萬元左右。“我們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劉正華夫婦異口同聲地說。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廖麗娟 譚芬芳
編輯:石成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19/10/15/612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