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會過得比別人差”
—— 記三甲鄉銅盆村脫貧靠自身典型梁少初
9月5日,夕陽西墜,落日余暉把三甲鄉銅盆村情野組貧困戶梁少初在果林里除草的身影拉得長長的。“梁少初放下這里干那里,平均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村黨支部書記梁放說。
57歲的梁少初和54歲的妻子周和桂是村里有名的勤快人,靠著自己的雙手,家庭日子過得和美而波瀾不驚。2016年,周和桂患上了白血病,打破了家庭的平靜。梁少初為妻子治病一年就花了30多萬元,花光了10多萬元積蓄不說,還借債近20萬元。
經過治療,周和桂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每個月服藥的費用需要2000余元,孩子又幫不上忙,梁少初感覺到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甚至有點“不堪重負”。2017年4月,我市開展重新識貧,梁少初一家因病致貧,被納入貧困戶行列,駐村的市政協副主席邱正松結對幫扶他。
“在我家最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派干部過來幫我,我又信心十足了。”上過高中、當過兵的梁少初對外部的“雪中送炭”,到現在都非常感激。
邱正松和市婦聯駐村幫扶第一書記李平姿、譚瓊多次到梁少初家里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幫他尋找脫貧致富門路。梁少初是泥水匠,在邱正松的啟發下,覺得自己還可以搞點“副業”掙錢。夫妻倆一合計,決定搞種養殖,“我們是農民,完全可以找土地要金銀。”
于是,新邵縣潭溪鎮的岳父家十余畝田地被梁少初種下了玉米、稻谷、油茶等經濟作物,梁少初還利用岳父家一些雜房喂起了200余只雞鴨,10來條熟食豬,自家的幾畝田地種上了玉米,栽上了果樹。很難想象,這么多的重體力活,是怎么由梁少初做泥水匠之余完成的。睡覺前,梁少初有時還會看一會果樹栽培技術方面的書。
梁少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搞完建筑即使累得夠嗆,回來總要去果園里除草、施肥,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才回家。梁少初每天忙得陀螺轉,因為覺得日子有奔頭,一點都不覺得累。周和桂的身體也日漸好轉,可以幫助丈夫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幫梁少初減輕了一些負擔。“哪些事得今天做,哪些事可以放到明后天做,妻子為我計劃著。”梁少初語氣中帶著幸福。工作隊員和幫扶責任人去梁少初家里走訪要“預約”,周和桂“據守”娘家搞種養殖,梁少初則外出做工、打理果園、幫襯妻子,難得“賦閑”在家。
2018年底,梁少初做泥水匠收入四五萬元,夫妻倆種養殖收入兩三萬元,一舉摘掉了貧困帽。
經過幾次走訪后,邱正松對年近花甲的梁少初不服輸,不甘當貧困戶的闖勁和干勁頗為欣賞,宣講政策之余,更多地為梁少初落實產業獎補資金,為周和桂落實大病救助政策,并引導他們擴大種植規模。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在和工作隊、村支兩委商量后,邱正松等人幫梁少初流轉了老虎坳上50多畝荒山荒地,梁少初栽上了1200株黃桃、1500株翠玉梨、100多株沙田柚。
“要想富,先修路。”為了果園的長遠發展,梁少初投入8萬余元,請來挖機拉通了一條700多米從村主干道通往果園的毛坯路。“要栽樹,先蓄水。”老虎坳海拔近700米,沒有水源,純粹靠天給水,于是,梁少初對兩口不能蓄水的山塘進行了清淤。由于是毛坯路,地勢又陡,人畜肥和化肥目前都是梁少初一擔一擔咬著牙挑上山去。在梁少初的悉心打理下,果樹長勢良好,明年可以掛果,后年開始豐產。“我們山上的人完全可以靠山吃山,我帶頭致富了,鄉鄰就會跟著我干。”梁少初對未來“雄心勃勃”。
今年,扶貧政策將更多的病種納入了大病救助范圍,周和桂服藥自付費用大幅減少,加上夫妻倆的勤干苦做,到如今,周和桂治病的欠債幾乎被化解完了。“妻子總是說,只要我們肯干,我們不會過得比別人差。”妻子的決心和政策的幫扶,又給了脫貧之后想致富的梁少初不竭的動力。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廖麗娟
編輯:石成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19/09/12/597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