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滿意我開心
——古塘鄉塘邊村工作隊脫貧攻堅工作掠影
8月22日,市庫區移民事務中心駐塘邊村幫扶第一書記吳燦來到95歲的低保貧困戶牛玉珍家里察看危房修繕加固情況。“吳書記,你每兩三天就來看我一次,關心我的房子改造好了沒有,真是一個好干部,太感謝政府和你們工作隊了。”“這兩天把房子里的水電線路裝好,您就可以住進來了。”駐村幫扶近三年來,吳燦和工作隊員肖正明、劉磊以村為家,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肯定。
創新方法聚力量
2016年11月1日,市庫區移民事務中心進駐塘邊村,吳燦擔任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隊長。面對因長期煤礦開采而帶來的生態環保問題,以及煤炭資源枯竭后經濟發展幾近停滯的塘邊村,工作隊在充分的調研和考察后,采取“引”的方式,邀請相關專家和企業進村為發展把脈;采取“送”的方式,多次組織村支兩委外出參觀學習;采取“訓”的方式,利用黨員冬春訓以及主題黨日等活動,組織全村黨員開展“塘邊發展怎么走,我為塘邊做什么?”的專題討論,激發黨員干部主動參與脫貧攻堅的動力。采取“推”的方式,通過推廣參與扶貧理念,選舉村民代表,籌備成立合作社,激發貧困戶脫貧和村民的內生動力。這便形成了工作隊、基層組織、黨員干部與貧困戶聯動的扶貧工作模式。
合力一旦形成,工作推進就又快又好。3年來,工作隊先后利用扶貧資金和籌資400多萬元,新建村集中供水一處,硬化通組公路、產業發展公路6.7公里,新建村排污溝2處,維修水井5處,硬化人行道4公里,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完善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增加圖書室藏書,既方便村民的生產生活,也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塘邊村因此在2017年被評為漣源市文明村,2018年被評為漣源市文明標兵村。
“工作隊為塘邊村的改變想盡了辦法,吳書記為塘邊人民辛苦了。”村黨支部書記李蒼林深情地說。
產業發展穩脫貧
晴空萬里,山頂上一條1.5公里長的新修公路在陽光下格外耀眼。“這是庫區移民事務中心籌資26萬余元新修的產業公路,聯結了全村的產業。”吳燦高興地說。事實上,光伏發電、黃花黃桃基地、安格斯牛養殖基地都建在荒山上,都在致富路的兩旁。
2017年底,塘邊村如期摘掉貧困帽。駐村以來,吳燦一直在考慮如何讓曾經的煤山變“金山”,在帶領村支兩委一班人去衡陽等地調研學習后,經過充分的市場論證,確定了將“地下產業”向“地上產業”轉型的工作思路。
在黨員組長、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后,最終確定了養雞和黃花種植為主導產業。工作隊從省級龍頭企業天柱山禽業爭取到5000羽免費雞苗發放給貧困戶,吳燦又與從事餐飲的同學簽訂銷售合同,讓村民放心大膽養雞,如今,年銷售走山雞15000只以上。
在祁東現場考察黃花菜種植基地后,工作隊和村支兩委認為種植技術簡單,銷售渠道有保障,經濟效益顯著,2017以村集體的名義成立了欣興種殖專業合作社,主要開展黃花、黃桃種植。2018年種植黃花50畝,平時除草、打理均聘請貧困戶,讓貧困戶獲得勞務收入。200畝黃桃基地目前正全力推進中。
今年上半年,通過村企聯建的方式,成立了存欄100頭安格斯牛養殖基地。村集體占一定股份,不承擔風險。按照協議內容,養殖基地優先聘請貧困戶務工。如今,10多名貧困戶通過勞動每個月可從養殖基地獲得近兩千元的收入。
“加上光伏發電,現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已從原來的2000元增長至10萬余元。”吳燦說,這一喜人的數字表明全村產業布局基本完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由于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且脫貧攻堅成效明顯,2017年,吳燦被評為全市最美扶貧人物,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第一書記。“塘邊村正在朝著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目標前進。”不用揚鞭自奮蹄,吳燦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始終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廖麗娟 王海志
編輯:石成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19/08/28/589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