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脫貧攻堅】高舉父輩旗幟 傳承紅色基因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黃超 徐舒程 編輯:石成 2019-08-19 15:57:58
        —分享—

        高舉父輩旗幟 傳承紅色基因

        漣源是革命老區,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里,這方熱土上,誕生了盧天放、李聚奎等革命烈士和紅色將領,出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史劇。

        盧天放:牢記天天為人民求解放

        每到清明節和烈士紀念日,位于橋頭河鎮珠璜村的盧天放衣冠冢前,總有人前來祭拜,或老農、或青年、或少年,當地在此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引導和鼓勵廣大人民群眾以更加堅定的家國情懷、更加高遠的理想追求、更加執著的報國信念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盧天放1899年11月6日生于安化縣豐樂鄉東石山花屋灣(現漣源市橋頭河鎮珠璜村),先后在北京大學和蘇聯學習,思想進步很快。1922年2月,毛澤東、夏曦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由湖南支部派遣回安化開展革命活動。從此,安化有了第一個共產黨員,紅色革命的種子撒進了安化(包括今漣源)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為了牢記天天為人民求解放這個初心,把自己的名字由“金吾”改為“天放”。

        革命斗爭的興起,引起了反動知縣羅人驥的仇恨,多次密派槍兵暗算盧天放,幸有同志報信,才免遭毒手。盧天放與安化支部的同志決定開展“驅羅運動”。盧天放指示進步人士吳牧郎,在1925年8月9日的《長沙大公報》上刊登出820多人簽名的“安化人民之呼吁”,公開揭露羅人驥無錢不要,無惡不作罪行。同時,盧天放還親自去長沙,向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告發,列舉了羅人驥二十三條罪行。后來,省里撤了羅人驥的職,另派比較進步的湯日新來安化任縣長。當時有人在政府門前以盧天放和進步縣長湯日新名字為題,作了一副對聯:

        天放天放天天放;

        日新日新日日新。

        “4·12”反革命政變后,全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黨的活動轉入地下。一天,盧天放召集三區農協負責人在橋頭河梯云塔開會,妻兄李多明千尋萬覓來到這里,一見面就一把拉住盧天放說:“天放呀,你讓我找得好苦呀,快跟我走!”

        盧天放說:“哥哥,到哪里去呀?”

        李多明神秘地說:“我送你到楊家腦上庵堂里躲起來,那里安全可靠,保證萬無一失。”

        盧天放說:“我是共產黨員,怎么能一個人去躲起來呢?還有那么多的同志又往哪里躲呢?我還要到武漢去找黨。我們只要三個月,革命就會翻轉來的。”李多明見他態度那么堅決,無可奈何,只好帶著妹妹李澤玉和外甥盧小放去湘鄉隱蔽。

        面對白色恐怖,盧天放揮淚告別親人和戰友,化名安邦、一統,輾轉到了武漢鸚鵡洲。安化反動縣長兼清鄉委員會主任譚炳鑒,發出通緝盧天放等10名“暴徒首領”和盧良才等18名“暴徒”的訓令, 1927年7月,盧天放在武漢被安化奸商曹某發現告密,被捕后押回長沙。鏟共總頭目魯滌平親自審訊。審訊不出結果,惱羞成怒,將盧天放打得體無完膚。盧天放面對著敵人的酷刑,堅貞不屈。

        1927年8月10日凌晨,盧天放被拖上一輛黃包車(因傷勢慘重,不能行走)。在長沙南門外刑場英勇就義,時年28歲。

        臨刑前,盧天放用盡全身力氣,高呼:

        “中國共產黨萬歲!”

        “我盧天放一人倒下去,千百萬革命群眾站起來!”

        這氣壯山河的聲音,在湘水兩岸久久回蕩……

        李聚奎:修身不止、奮斗不息

        “我和祖父很少見面,但是祖父生前與父親生前留下的幾封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從中讀懂了祖父人格與精神的高尚。”李聚奎的孫子李民德說道。

        李聚奎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系開國上將。他的一生,戰功顯赫,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正直無私,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殫精竭慮、無私奉獻。革命勝利后,李聚奎不僅沒有爭功邀寵,反而更加嚴于律已,并把寶貴的精神財富傳給了子孫后代。

        李聚奎在家鄉的兒子向在北京的李聚奎寫信索求高官厚祿,李聚奎一針見血、冷然拒之,回信道:“你三月五日來信收到,你信上所談和你以前的來信一樣,這充分說明了全國解放三十多年以來,你沒有得到很好的改造,惡習未改,相反你拒不接受教育和群眾對你的幫助,妄想利用某種‘特權’地位,站在群眾之上,竟想吃現成飯,不勞而獲,這就是舊社會的意識形態在你身上(留下)的余毒,而這些東西,也正是我們要批判的,我們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沒有,也不允許有特權階層的,這一點我曾經多次反復向你進行過教育……”

        收到李聚奎的回信后,家鄉的兒子不甘,又繼而頻頻寫信,說自己準備赴京。可李聚奎毫不妥協。他在十月二十日(未寫年號)的信中斷然拒絕:“你不要來京,個人的一切只能按國家的政策規定辦理,個人應該自覺遵守,否則就會走向事情的反面!至于‘看我’,沒必要,我不歡迎,我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人,沒有什么好看的。”就這樣,李聚奎一直堅持原則,他的在家鄉的兒子也一直以一個普通農民的身份生活在農村。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二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辦公廳李聚奎同志處秘書給將軍的在家鄉漣源的兒子寫信:“首長(指祖父)仍在醫院治療,主要是白內障,視力較差,讀報看文件寫字困難,故指示我們給您回信。首長希望你在家里要服從組織,遵紀守法,團結鄉親,搞好生產,(并)教育好子女,使你的后代都不愧為老紅軍和老黨員的好后代。”李聚奎疾病纏身,也沒有忘記對子女的教育:“工作上要往上比,生活上要知足,古話說如足者常樂。這一點,首長要我們轉告您,并要您教育子女要牢記!否則的話,只會使首長生氣,影響首長的健廉。”

        老將軍一生戎馬倥傯,修身不止,奮斗不息,為黨和人民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偉大的靈魂。他具有何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為什么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即使在“左”傾路線影響下,被誣為“AB團”,受到殘酷的“審查”,依然始終不改革命意志;在“文革”中,被強加種種莫須有的罪名,遭受非法關押,殘酷迫害,依然堅貞不渝,百折不撓!支撐他的其實很簡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黃超 徐舒程

        編輯:石成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19/08/19/5821143.html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