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民更要扶村
——記南華大學駐申家村脫貧工作紀實
2018年3月,鑒于南華大學原幫扶駐地古塘鄉群山村通過脫貧驗收,南華大學駐村幫扶工作隊移駐該鄉申家村。
從“零”開始
申家村是省級貧困村,村內1200余人,貧困戶190人,基礎設施建設尚未配套,村集體產業更是無影無蹤。“我們申家村2018年底就要完成脫貧任務,鄒教授,我們一起努力吧!”申家村村支書對南華大學駐村幫扶對長鄒海貴說道。這句話意味著一年內就要實現整村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全覆蓋,貧困人口發生率要由近20%下降至2%,村內還要有集體經濟收入。所有的問題讓幫扶工作隊感到責任重大。
于是幫扶工作隊對長鄒海貴帶著隊友放下行李后直接“開戰”!走訪、調研、座談、匯總,一個月下來,幫扶工作隊關于申家村發展規劃與結對幫扶責任人安排方案便出爐了。解決村子脫貧的總體思路就是,完善村內基建設施,發展集體經濟,鼓勵農戶發展個體養殖。具體下來就是,安排資金修路修水渠、辦稻米加工廠,貧困戶抱團搞養殖。
努力就能收獲
山中不知歲月深,半年一眨眼就過去了,水渠修好了,米廠建起了,村內硬化路面一節一節的在延伸中,村民喂養的走山雞也蹭蹭地長大了,但相應的問題也跟著來了。
村內貧困戶共組團組建了兩個養雞場,放養了走山雞2000余羽,在雞苗一投放后,工作隊就開始考慮如何賣雞。為了賣雞,工作隊全體隊員當起了義務推銷商,引導來村走訪的各級領導參觀養雞場,游說工會、后勤服務中心及附屬醫院等,做宣傳美篇發微信群、QQ群及朋友圈。一通忙活下來,就是為了打通走山雞銷售渠道。
七月中旬,工作隊終于收到第一筆小小的訂單,工作隊員吳旦老師收到他所在學院老師的第一筆團購信息:29只走山雞。然而活雞經過三個小時的顛簸,九只雞已經悶死,活著的雞嘴邊掛著涎水,奄奄一息。于是二十九只雞只能自己消化。有了教訓,我們就琢磨改進運輸形式。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繼續采取由工作隊帶回去賣,就前夜制冰,第二天上午活雞殺掉,午飯后將新殺活雞與預制冰塊混合裝車運輸,實現了無損運輸,提高了運輸數量,解決了客戶怎么殺雞的現實問題。時光飛逝,經過工作隊的不懈努力,學校后勤服務中心于2018年十月跟村里合作社簽訂村校合作協議,明確將村里大米與禽蛋產品作為職工食堂采購物資。
精“耕”細“作”
“如果因為我們沒做好,或是村民們在我們走后沒有產業支持而重新返貧,那我們相當于什么都沒做。”鄒海貴說。于是,工作隊為了全力推進申家村產業發展,增強其自身發展能力,把產業扶貧作為駐村幫扶的重中之重,完善申家村產業發展規劃,牽頭制定了《申家村2019-2020年產業發展規劃》。規范富硒大米的種植、加工和銷售,探索富硒大米常態化供售模式。并投入48萬元,高標準規劃建設300畝休閑采摘果園示范基地,目前已經完成了300余畝土地的流轉,土地挖掘和平整,機耕路修建,果苗種植,以及果樹施肥、除草除蟲和宣傳牌制作等系列建設工作,邀請了農技專家進行指導,種植金秋梨200余畝,黃桃100余畝。
工作隊和老百姓一起參與挖土、種樹、施肥等各項工作,基地建設進展順利。也因為堅持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隊以經果園示范基地為重點組織申報了省委組織部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制定了《漣源市古塘鄉申家村2019年壯大集體經濟項目實施方案》。目前,工作隊與村支兩委正精心組織制定申家村2019年省級專項扶貧資金200萬元項目實施方案,確保整體推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同時,南華大學發揮醫學資源優勢,提出“以申家村為重點,面向古塘鄉,輻射漣源市”的健康扶貧基地建設思路,精心制定《南華大學漣源市古塘鄉健康扶貧基地實施細則》,前期于2018年5月16日開通了古塘鄉衛生院與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的遠程診療系統。學校附一、附二和附屬南華醫院捐贈給古塘鄉衛生院價值300多萬元的急需醫療設備已經到位,將整體推進古塘衛生健康事業10年。2019年7月初已實現健康扶貧基地掛牌并運行。
“既然我們來了,那肯定要把事情做好做完善才行。”鄒海貴表示這段扶貧路成為了他最寶貴的回憶之一。申家村于2018年底順利脫貧,工作隊年度工作考核得分98.5分,被評為漣源市“優秀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鄒海貴被評為漣源市“優秀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目前,鄒海貴帶著隊員仍活躍于申家村的田間地頭,致力于將優勢產業規模發展壯大,努力讓村民們早日邁步進入幸福小康生活。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石成 徐舒程
編輯:石成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19/08/19/582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