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星街鎮東北部有一個土珠村,該村的獅子山腳下,有這樣一位勤勞致富的牧羊人——肖志林。
“我不是貧困戶”
肖志林今年56歲,是土珠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靠散養的幾頭羊維持生計,日子過的十分拮據。變化發生在2017年,七星街鎮在2017年開展的又一次精準識貧中,剔除了部分識別不準的貧困戶,也新納入了部分貧困戶,肖志林就是這一次被納入的。起初,肖志林覺得被評為貧困戶是一件丟臉的事,自己有手有腳,還能放幾只羊,憑什么要把他評為貧困戶。為此,他還去村部鬧過,在幫扶責任人彭冬余和其他幫扶隊員的勸解下,他知道了,原來是因為他只能維持遠遠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狀況才會被評上貧困戶。
“我要養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肖志林現在能養羊百來頭,離不開幫扶責任人彭冬余、駐村幫扶工作隊及村支兩委的貼心幫扶,在彭冬余和他宣講相關扶貧政策后,肖志林養羊的念頭就萌芽了。經過思考和考察,肖志林和彭冬余提出了要發展養殖產業的意見,而彭冬余在了解了情況后,果斷替他申請了小額信貸,并為他購入優質黑山羊羔40只。于是,肖志林開啟了他的養殖之路。
散養和規模化的養殖不一樣,所以肖志林的養殖之路并不平坦,羊群不聽指揮、生病、死亡,這些讓肖志林是食不能安、夜不能寐,于是他一有空就自學,并和周邊村鎮的養殖戶溝通交流養殖心得,并委托彭冬余幫他留意相關技能培訓。功夫不負有心人,肖志林經過學習培訓后,知道了羊圈的環境衛生、食物配比等等都和羊群的健康掛鉤。于是,肖志林申請在獅子山腳下建了一棟二層欄舍,一樓是堆肥的地方,二樓就關羊群,這樣清理起來也方便。
“欄舍建好之后,除了幫助懷孕的母羊生產以外,最難的還是牧羊,我記得有一次,我妻子黃秋平牧羊沒注意,這些山羊就跑丟了,她一邊哭一邊將剩下的山羊趕回來關進羊圈,然后我們趕緊打電話給幫扶工作隊和彭冬余,他們二話沒說就過來幫我們一起找。從當天下午4點找到第二天的早上六點,雖然還是丟失幾只,但總比一只都找不回的好。”回憶起養羊時候的艱辛,肖志林還是露出了笑容。
勤勞終能致富
開始養羊之后,肖志林依靠自己的勤奮如期脫貧摘帽,現在一年下來的收入最高時可達十萬余元。“我現在是先擴建欄舍,然后擴大養殖規模,乘著扶貧的東風穩定脫貧,早日致富。雖然累是累了點,但是扶貧政策這么好,讓我家生活有了盼頭,致富也有希望,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對于脫貧后的致富路,肖志林表示非常有信心。
“養殖業對技術的要求高一些,但掙得很快,如果一個周期養個十來只羊,脫貧根本不是問題。所以,我們脫貧主要還是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只要他們有了動力,我們的幫扶就是錦上添花,肖志林就是他們的榜樣,我們也希望通過肖志林勤勞脫貧的真實案例,來激發更多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他們也早日脫貧致富。”土珠村第一支書周平輝說道。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石 成 吳農兵
編輯:石成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19/07/23/573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