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龍山腳下的漣源市白馬鎮三團村青山聳立,綠水繞村。2月26日,記者慕名來到村里探訪“博士村”的奧秘。“近二十多年來,我們1800多人的村一共出了60多個大學生,5個博士,其中一個還是博士后。”村黨支部書記肖俊賢自豪地說。
鐵頂組年老的周國華、肖桂元夫婦回憶起以前供大兒子周秋生上學的情景,諸多細節仍是歷歷在目。夫妻倆全靠喂養母豬、搞農業生產以及在滿山滿坡的竹林里弄些竹條賣錢供養三個兒女上學。“上半年聚下半年的學費,下半年聚第二年上半年的學費”。夫妻倆每天起早貪黑,有時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住房也是漏風漏雨,可條件再艱苦,兩口子想盡辦法供孩子讀書改變面貌。
大兒子周秋生在白馬鎮中學上初中時,每天往返10多公里,為了上學,每天幾乎都是小跑步前進。高中期間,靠父母炒的一瓶酸菜,外加一兩元生活費就能打發一個星期的生活。1991年,周秋生考上了中南大學。大學畢業后,接著讀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成為了全村人眼中“會讀書、舍得讀書的人。”
“周國華家里出了一個博士生。”2001年,這個消息引來了鄰居和村民的艷羨。村民對周國華夫妻多了一種敬佩感,“自己吃點虧,為國家培養了人才。”自此,周秋生耀眼的博士“光環”也在全村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
“再窮再苦再累,我也要讓孩子讀書。”莊屋組劉禮才在孩子上學期間,因為投資失敗,一貧如洗,吃飯都不時成為問題,可他還是窮盡家庭所有,把三個兒女都送進了大學校門。劉禮才的弟弟劉志財不甘落后,也含辛茹苦把三個兒女送進了大學校門,其中兒子劉錦軍也如愿考取了博士。
肖俊賢青年時開始一直在外面創業,小有所成。可他不讓一雙兒女跟著他做生意,“知識最能改變命運,造福社會。”肖俊賢鼓勵鞭策兒女向長輩看齊,多學知識。女兒肖瀟2010年武漢大學畢業后,以優異成績被保送進入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雙胞胎弟弟肖榮臻也順利考入大學。
謝伯魯、羅連桂靠一根扁擔販賣小百貨供三個孩子讀完大學 。叔叔周錦濤是中南大學博士,侄子周艷文是浙江大學博士。莊屋組一個組有二本以上大學生20名。這一些數字、這一段段佳話讓三團村人津津樂道。 如今,在三團村,送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早已成為一種風氣,你追我趕,比的是誰家孩子學問多,誰家孩子有出息。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肖星群 童平好 肖之泉
編輯:石成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19/04/09/530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