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嶺表六年,與家鄉漣源詩界朋友的聯系日漸疏淡,如同切斷母乳的嬰兒,營養奇缺,寫不出像樣的東西來。今年清明,決計回鄉掃墓,之后重游時縈夢寐的漣源,與舊友新交見面。友情、詩情滋潤著,瀕臨枯竭的詩思被激活起來。行年八十有二的老人,仿佛年輕了許多。第一次見面的蕭豐元先生,以行將付梓的《圍城詩集》打印稿見贈,且說了請我寫點讀后感之類的文字的意思。我雖不敏,豈敢辜負新朋友的信任和囑托。回到東莞,認真讀了書稿,頓時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沖動,寫出了發自肺腑的感受。
蕭先生1985年畢業于湖南農大,就職漣源市農業局。幾十年來,與大地,與農村,與農民結成了骨肉相連的關系。熱愛它,了解它,說起了與農相關的事來,妙語連珠,如數家珍。業余酷愛古典文學,耽于吟詠。于是成就了《圍城詩集》這么一部很有份量的著作,為漣源的詩詞文化添了新的光彩。
《淮南子》有云:“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圍城詩集》內容豐富,精彩紛呈,讀之如游山陰道上,目不暇接,不可能一一述及。我只能選取其中幾首作品略加賞析,借以幫助讀者諸君品嘗“一鑊之味”來。
先以《錦地村行吟》為例,領略一下作者筆下的農村風光。
稻子香,稻子黃,魚肥瓜碩地頭藏。
老農碾谷釀新酒,村女揮鋤種夕陽。
起筆描繪農村面貌:稻香濃郁撲鼻,一片金黃在眼。池里魚肥,地中瓜碩,一派豐收氣象,令人心曠神怡。之后描寫人物,不作形象刻畫,只抓住人物活動,提示其內心世界。老農在“碾谷釀新酒”,村女在“揮鋤種夕陽”。“釀新酒”顯示農民生活之富庶;在夕陽中揮鋤,種下新的輝煌。其樂怡怡,于此畢現。
作者長期與農業結緣,對農村的了解,深刻而全面。在為新農村唱贊歌時,也寫出了自己的隱憂。《后山征地》就是這樣的作品,讀后發人深省:
后山藏碧色,時鳥亮清音。
它日樓高聳,松風何處尋。
作者與人一起去后山征地,眼前是“碧色”“清音”,何其美好!但想到征地之后,樓房高聳,環境被破壞了,“松風何處尋”呢,自然更無“碧色”“清音”了。輕松筆觸中,隱含多么沉重的惋惜!
《社會雜詠一則》,針砭時弊,振聾發聵,與杜工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出同一機杼,只是措詞委婉,意蘊含蓄而已。雖說是社會雜詠,重點則落在農業和農村上。語言平易,事實確鑿,無需賞析,一看便知。
昨穿紗,今著襖。升溫似抽風,降溫如山倒。塵埃滿天飛,塑料滿地跑。雨水多含酸,山嶺難生草。施藥蟲能凈,溪流質不保。礦泉桶中裝,滴水貴如寶。激素催豬壯,雞蛋有人造。馬林浸菜干,色素涂紅棗。大豆轉基因,至今未說好。官員吃特供,百姓憑祈禱。環境再難生,鳳凰已難考。地球唯一村,人類之襁褓。
前邊列舉的幾首詩,語言樸素,爽快,一針見血,近于豪放派風格。下面要賞析的幾首則是另一流派的格調,大抵纏綿悱惻,多些婉約的味道。先看他的《如夢令》:
秀發如云綰住。春袖鎖香難固。風動蝶迷魂,吹起柳絲花絮。輕步,輕步。且莫驚飛鷗鷺。
一看就知道是寫年輕女孩們踏青活動的。宋代詞家大都是男性,但寫的多是閨情閨怨;蕭先生也寫女孩子們的生活,應是繼承了這個傳統,不足為怪。你看他寫得多么傳神,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云”的“秀發”可以“綰住”,而胴體的幽香,憑“春袖”很難鎖“固”。風動香溢,引得“蝶”也“迷魂”,還“吹起柳絲花絮”。而“輕步,輕步,且莫驚飛鷗鷺”,簡直就是“漱玉詞”的韻味了,雖從李清照詞化出,卻見不著痕跡。
《憶江南》的神韻,與此大體相同。
春去也,昨夜雨紛紛。萬縷香魂零落地,數年辛苦惜花人。淚灑杏花村。
付出“數年辛苦”的“惜花人”,對花的感情自更真摯,而巧借“杏花村”入詞,以突出“惜花人”為之淚灑,更見作者之功力。
《春夜雨》不是詞,是詩,其寫法則與上述兩詞相同:
杜宇聲聲報曉春,櫻桃灼灼對紅唇。
忽來一夜風和雨,多少芳魂碾作塵。
“櫻桃灼灼”與“紅唇”相對,真是妙極。美女鮮花,相得益彰。“多少芳魂碾作塵”,更深刻地表達了對落花的惋惜之情,結得余味無窮,且與“杜宇聲聲”照應得緊。
此外,作者還善于將對事物的看法委婉含蓄地在詩中表達出來,耐人品味。《游驪山》,粗看是旅游詩,實則為詠史詩:
地涌溫泉翠擁山,千年遺下美人顏。
一聲笑破驪山頂,火上烽臺血染關。
“地涌溫泉翠擁山”,確實是驪山成為旅游勝地的好條件,但如果沒有與之相關的楊貴妃故事,好景也必然大減其魅力。懷古是為了諷今。結句“火上烽臺血染關”,警示人們必須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對于當今沉湎于權錢交易,在石榴裙下喪失靈魂的親貴們不啻當頭棒喝!作者只以“火上烽臺血染關”這一后果作結,戛然而止。至于如此后果的成因,惜墨如金,不作分析,留待讀者評論。
《霖雨初晴》的深意,也全在結句上。
霪霖遁去楚江開,澄碧如潮渹湱來。
不信清風吹不透,平公新訪五洲回。
首句以“霪霖”隱喻復雜的國際局勢,以“渹湱”比擬某些國家沆瀣一氣,宣揚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掀起其勢洶洶的反華喧囂。但終于晴了,明朗了。第三句一轉:“不信清風吹不透”,你看習近平主席“新訪五洲回”以后,曾經遮天蔽日的霧霾,不是被“清風”吹散了嗎!
前邊不是說過“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么,我賞析了蕭先生的幾首詩詞以后,讀者就可以大體了解《圍城詩集》豐贍的內涵和可喜的藝術造詣了。因此,拙文可以看作評論;把它名之曰序,亦無不可。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邱 述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