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雨的季節,上街購物或辦事時,當你跋涉完一段泥濘小道,終于走上干凈的石板路,之后又踏進整潔、繁華的石板街,你該有多么輕松和愜意。小時候,我就常有這種感覺,而這石板街就在古鎮藍田。
藍田是湖南漣源的一個古鎮,為現在縣城所在地,有過一段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據考,古鎮的藍溪橋原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整座石橋全由本地特有的青石塊砌成,橋面鋪著厚實、規則的長型石板,最長的近3米,石板整齊光滑。古老的藍溪橋折射出藍田古鎮的悠久歷史和文化。
古鎮的得名緣于一個古老的故事。據修撰于清代同治年間的《安化縣志》記載:“相傳宋張南軒經此,謂地宜藍,后果藝藍彌野,因名。”當時的藍田鎮屬原安化縣,而張南軒乃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是湖湘學派的奠基人,古鎮此后就叫藍田。幾百年后的清代康熙年間,安化知縣趙尺璧前來藍田巡游時,就賦有著名的《藍田市》詩。稍后的道光年間,時任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來此巡視時,還欣然題寫了《藍溪橋碑記》,文中就有“藍田市為大都會”等文字。
古鎮的布局既簡單、規范,又十分玄妙。古鎮中間是一條河,即母親河漣水,河的北岸并排著兩條石板街,為中山前街、中山后街,河的南岸也有一條石板街,稱光明街,河上建了三座古石橋,即藍溪橋、新橋和腰橋,三座石橋兩端的連接線也是石板街或石板路,并將以上三條石板街連了起來。這時,你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即三橫三縱共9條石板街或石板路剛好構成一個巨大的“田”字。而這個“田”字中流淌一條清澈、甘甜的漣水,滋潤著河的兩岸,養育著這一方人。河水潺潺,一年四季既無水患也無旱災。這是一塊肥沃、豐茂的“田”,這是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天佑藍田。
古鎮地名與地形布局的完美契合,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意,至今誰也無法說清楚。反正我很喜愛這座古鎮,尤其喜愛古鎮上的石板街。我的老家就在漣水河上游的不遠處,小時候我常隨母親上街。要是到了每年臘月下旬,母親總會帶我們來到街上,采購年貨,修理頭發,還要為我們每人買件過年才穿的新衣服。我總是走在母親身后,踏著光滑而漂亮的石板,心頭像喝了蜜,開心極了。
古鎮十分熱鬧、繁華,石板街的兩邊幾乎都是商鋪。百貨、日雜、土產、服裝、電器、農具、餐館、理發店等應有盡有,圖書館、文化館、照相館、電影院、湘劇院、銀行、郵政等配套齊全,石板街上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抗戰時期,這里曾被稱為“小南京”,全國共有近10所大學和中學臨時內遷至此,繼續辦學,時間長達數年之久。古鎮突然間增加3萬多人,可以想象那時的藍田是多么熱鬧和繁盛,古樸、厚實的石板街不知留下了多少著名科學家、文化巨匠的足印。文化是不斷積淀的,也是不斷傳承的,此后從古鎮的石板街上又走出了許多本地的著名科學家、文化名人、藝術大家,其中“兩院”院士就有三位。
古鎮通過漣水河、湘江連接洞庭湖和長江,進而與世界緊密相聯。曾經的漣源鍋廠、傘廠、皮革廠、被服廠等著名企業享譽全國,其產品亦遠銷東南亞各國。這些出口產品通過古鎮的石板街,搬運上漣水河里的大木船,再運往遙遠的世界。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昔日的輝煌已成歷史,今天的藍田古鎮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各項事業日新月異,蒸蒸日上。古鎮還是那樣祥和、那樣安寧、那樣熱鬧、那樣繁華。令人稍有一點遺憾的是,在很多年前,為了創建全省文明衛生城市,古鎮的路面已做了些改造,古樸典雅的石板路面有的被水泥遮蓋了。
藍田的石板街是古鎮最好的名片、最大的特色,也承載著古鎮上千年的深厚歷史文化。蓋著總是不好的,我相信總有一天,古鎮的石板路面會破土而出,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
作者:譚文革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