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飯后,我去貧困戶彭羽芬家里。據說,彭羽芬生活窘迫,卻有一種“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無奈,直到去年底,他才新增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就想弄明白一個問題,高橋村數一數二的困難家庭,2013年年底村里上報貧困戶名單時,為什么沒有他家的名字?
遺憾的是,彭羽芬夫婦和小孩都不在家,我只見到了彭羽芬的老父老母。彭羽芬常年在外打工,雖然身體并無大礙,但他智商不高,又是先天性啞巴,即使賣盡苦力,每月能掙到2000元就算不錯了。而全家人的生活,全靠彭羽芬一個人支撐。
識貧不準的問題,各地都有,去年新扶貧辦主任易專一上任,我就向他反映過。易專說,會有辦法解決的。果然,在去年年底就剔出了原貧困戶中的“四類人員”,還按比例新增了幾個困難家庭。彭羽芬家就是那次加進來的。那次增減貧困戶,我要求召開民主評議會,雖然因名額限制留有遺憾,但做到了公平公正。
從彭羽芬家出來,我找到村主任彭立國,商議怎么幫助這個家庭。雖然彭固根在兩年前就由侄兒們幫忙蓋起了一棟兩層新房,可室內裝修全無。之所以沒有給他家危房補助,是因為他家先前不是貧困戶。于是,我和彭立國商議后再與其他村干部通氣,決定今年給彭羽芬補報危房改造指標。劉玉松
(二)
根據單位安排,4月18日,我和同事到我院掛點扶貧村楊市鎮高橋村湯家組走訪了被列入今年確定脫貧的對象彭立成家。這次去的目的是進一步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摸清彭立成家今年的打算,確定年底脫貧計劃。
彭立成家戶籍上有5口人,夫妻兩人養育3個小孩,大女兒今年23歲,二兒子19歲,最小的只有兩歲。彭立成家是個再婚家庭,兩個大孩子是因病過世的前妻所生。近年,彭立成在打工過程中認識了現在的妻子譚了娥,之后,譚了娥從安化嫁到了漣源。
這次去走訪,正巧彭立成不在家,只有他妻子在家帶小孩,還有兩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彭立成正值壯年,又學了一門泥水工手藝,因為要照顧父母、妻兒,不敢出遠門,就經常在楊市附近打工賺錢養家,大女二和二兒子已經成年,初中畢業因為家庭困難沒讀高中,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隊伍。
2015年前,彭立成家的確十分困難,父母年事已高,均疾病纏身;小孩都在讀書,每年還要數量不菲的學雜費用;住的房子還是以前的舊土磚房,陰暗潮濕,加上湯家組人多地少,彭立成家只有一畝田,無旱地,無山林,想要搞個喂雞、喂豬、喂牛的副業也不行,生產根本發展不起來,生活苦不堪言。
2015年初,我院掛點高橋村開展幫扶工作后,工作人員全面宣傳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彭立成家在工作隊和村鎮干部的幫助下申報了貧困戶。了解到國家有很多扶貧政策后,彭立成看到了希望,加上兩個大孩子長大了,能助他一臂之力了,2015年下半年,他一鼓作氣把老房子翻新了,建起了140余平米的兩層小洋樓,而且裝修得比較洋氣,一掃家里以前灰頭土臉的模樣。
談起今后,譚了娥說:“家里蓋了房子后,政府兌現了建房的幫扶資金,但還欠12萬余元的外債……”聽完,我再次為她解讀相關扶貧政策,告訴她如果要爭取扶貧貸款,必須要有相關生產項目,但你家發展副業生產可能不行,只能幫老彭多介紹工作機會,如果兩個大小孩想學技術,也可向扶貧辦反映,爭取免費去學。譚了娥聽后連連道謝。我又安慰她說,你帶好了小孩就是對丈夫的支持,對家庭的支持。你丈夫有一門好手藝,兩個大孩子也可以為家里分憂了,今后你們的負擔會越來越輕,生活會越來越好。彭立成母親會心地笑道:“借你們的吉言,我們也相信今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陳海峰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