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上爺爺回家吃飯啦——”奶奶在山那頭呼喊。“知道了,我們馬上就回——”怕奶奶聽不到我的回應,我刻意將尾音拖長,直至提不上氣才罷休。每每這時,與我們一同放牛羊、割草的村民都會不約而同地捧腹大笑。哎!沒辦法,誰叫我孩提時如此純稚無邪呢!即便已破音也臉不紅、心不跳地繼續我獨創的節奏,熟悉的土地,純樸的人們,使我如此瀟灑游弋。
哺育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大山是如此純美,密密的竹林環抱村莊,清脆的竹子撐起凌霄俊秀,每至清晨,竹海里升起屢屢煙云,裊裊婷婷,迎著朝霞,晶瑩的露珠從翠綠的竹葉上緩緩滑落,雞啼鳥鳴聲似奏協曲,優美而迷醉。若不信,你聽,張嬸家的細伢子正在邀呼李嫂家的兔崽子呢,而李嫂家的又在喊劉姐家的小屁孩呢,他們彼此遙相呼應,那清逸的聲浪一陣高過一陣,穿梭于茂密的竹林,傳達著大伙的心聲。當朦朧的余音還縈繞在山際時,竹林里就又傳來了各色鈴鐺聲,吆喝聲、鈴鐺聲交織相匯,那是牧童們紛紛出門放牛羊去啦……
“崽寶,好好看著牛啊!莫把別個家的禾苗吃了呀!”李嫂在家門外扯著嗓子喊,怕自家牛把鄰居或村民的辛苦耕作給糟蹋了,可牧童們哪還聽得到啊,早就唱著牧歌到山的那頭去了。
那人牛合奏的樂曲落下帷幕,緊接著大山各處便升騰起縷縷煙霧,哦,原來是勤勞的婦人正在生火準備為家人做早飯呢。隨即,另一樂曲在煙霧的熏陶和渲染下拉開序幕,不銹鋼材質的水桶撞擊水缸發出的“砰咚……咚咚……”聲,加上鍋碗瓢盆演奏出的“叮叮……鐺鐺……”樂章,兩者融合,看似雜亂,卻不令人厭煩,看似無規可循,卻又節奏感極強,那是大山特有的歌詠。
風姑娘撥開云霧,迎來了太陽公公,太陽公公投下金色的光暉給大山灑上了一層金光,使得大山愈發光彩熠熠,分外奪目。風姑娘還是牧童們的送信人呢,它將飯菜香傳到牧草地,示意孩子們回家吃飯。牧童們聞到那熟悉的香味就會興高采烈地結伴回家,各自回到自己溫馨的窩里和家人一起享受粗茶淡飯,也覺著甜絲絲的。有時,要是誰家的餅子烙得太香,就會吸引左鄰右舍的前來關顧和品嘗。
“楊家嫂子,你家的餅子咋烙得那么香呢?”
“嘿嘿,一般般啦!來,大伙一起來嘗嘗,一起吃那才叫一個香呢!”
“呵呵……”
一陣陣發自內心的歡聲笑語響徹整個大山,這座古樸大山里的人熱情、直率,鄉鄰們在一起毫無芥蒂,都像親人一般相互照顧,相互扶持,世世代代生活于此,依附于此。
漸漸地,我長大了,大山似乎也“長大”了。當我多年后再用心觀瞻大山時,我發現,竹林已不那么稠密,大山里原有的土坯房漸漸脫胎換骨成了磚瓦樓層,彎彎曲曲的田間小路已被歲月打磨成平坦的鄉間大道,慢慢地,小型汽車一輛接著一輛開進大山深處……有人進,自然也有人出,不少山民為自己的夢想走出大山去拼搏,去奮斗,深深淺淺的腳印是大山歷經滄桑的見證,曲曲折折的痕跡是大山生命的歷練,無論大山的變化有多大,子民漂得有多遠,大山永遠都是山民的溫馨港灣。
瞧!山民們圍坐一桌,在杯子中放幾根產于大山的茶葉,用滾燙的大山的水沖下去,原來卷曲的茶葉在水的浸潤下,舒展開四肢,滲出淡淡的綠色,漸漸地,茶香四溢,沁人心脾,那是熟悉的大山的味道……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楊永珍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