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腦血管病的人非常多,這其中最常見的自然就是中風了。而針灸作為祖國傳統醫學中的一大特色,在中風患者治療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在臨床中也接診了大量腦血管病患者,經過針灸治療,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患者和家屬反饋,說現在做針灸的地方很多,自己也做了一些,但康復情況并不理想。到底是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首先,我們必須確認,針灸對于中風患者來說是明確有效的,而影響患者預后的原因卻很多,比如說,很多患者針灸介入的時間就不對。
現在許多人還是習慣在患者出院后,才開始讓針灸介入。其實在我們專業醫生眼中,這已經算遲了。按照目前中風分期來看,中風發病2周內屬于急性期,2周至半年間為中風恢復期,半年以后進入后遺癥期。而針灸治療中風,完全可以從急性期開始,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針灸就可以介入,這樣會有更大的幫助。進入后遺癥期針灸也能獲益,但能盡早仍需趁早。
其次,就是施診取穴的辯證問題。
我們都知道,中醫治療講究辨證施治,個體性非常強,這點在針灸中也是同樣。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階段,針灸治療的策略都會有非常大區別。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針灸介入可以從中風急性期開始,而急性期和恢復期、后遺癥期的特點完全不同。在中風急性期,患者大多屬于肝陽暴亢、風痰瘀阻或痰熱腑實,而此時的治療策略則是平肝潛陽、豁痰熄風;到了恢復期,患者病情趨于平穩,此時更多表現為經絡氣血阻塞不通,針灸的目的也是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到了后遺癥期,醫生就要講究調和陰陽、養血揉筋。這些都決定了醫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選擇不同的穴位。
另外,即便是同一個時期的患者,病情程度、分型不同,治療策略也差很多。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有“大中風”、“小中風”的說法,前者比較嚴重,常常是昏迷、性命垂危,我們稱之為“中臟腑”,需要醒腦開竅,醫生治療就會以督脈、腧穴為主,取穴水溝、素髎、百會、內關等再適當加減;后者相對輕一些,會出現諸如行動障礙、口歪眼斜等問題,屬于“中經絡”,則需要疏經通絡、調和氣血,在選擇對應的經絡與穴位。
最后,中風的針灸治療也有許多的方法,比如體針、頭針、電針、刺絡放血、穴位注射、針藥結合,以及灸法、耳針、火針等等,在具體選擇上也有一定的講究。
體針療法是最常用的針刺療法,適用面最廣,只是在取穴時需要醫生辯證取穴。而電針療法對神經損傷后的肌肉功能恢復非常有益,同樣是現在最常用的治療手段,取穴常同體針。
頭針、腕踝針、舌下針都是針刺局部,所追求的目的也各自不同。頭針法具有擴張腦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度、增強中樞外周神經傳導功能的作用。腕踝針主要是針對中風引起的一些肢體運動障礙,而舌下針對于中風引起的言語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更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穴位注射、針藥集合,都是利用了針灸與藥物,起到1+1>2的效果。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和優勢,只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配合選用,才能獲得更好的預后。
需要提醒市民的是,中風畢竟是重癥。針灸作為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對于患者的康復有巨大幫助。但是在急性期搶救時,及時的溶栓治療仍然是重中之重。同時,針灸治療起效也需要一定時間,不可能像其他一些疾病(例如腰腿痛)那樣一針見效,患者除了要有耐心、配合醫生意外,也要注意選擇有經驗的專業醫生,以免治療走彎路,耽誤了重要的治療時機。
曹鐵名,江蘇省第二中醫院針灸科主任,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針灸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臨床工作近30年,不僅精通中醫、針灸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熟練掌握多科診療技術。運用中醫、針灸治療腦血管病、周圍性面癱、三叉神經痛、肩關節周圍炎、頸椎病、過敏性鼻炎、帶狀皰疹、腰椎間盤突出癥、耳鳴耳聾、神經衰弱、肥胖癥等療效卓著。尤其是針藥并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及后遺癥具有獨特經驗,先后在全國及省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十多篇,參加三本醫學專著的編寫,主持并參加多項省級課題研究。
來源:金陵晚報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