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要是問起每天隨身必備的物件是什么?大多數人的答案里必然少不了“手機”。目前,全球手機用戶已經突破了 60 多億,占全球總人口的 85%。而根據工信部 2014 年對移動電話用戶的統計數據,到2014年 1 月底,中國手機通訊用戶達 12.35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 90.8%。
的確,手機早已超出了通話工具的范疇,用手機看新聞、視頻、微博、微信、收發郵件、購物、支付……五花八門的手機應用,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8月3日,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手機網民規模6.56億,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6.5小時,7.1億網民平均每人每天上3.8小時的網。
四通八達的數字網絡在方便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干擾。英國電信監管機構Ofcom對2025名成年人和500名青少年調查顯示,48%的網絡用戶表示他們因此忽視了家務,47%的人表示因此錯過了睡覺時間,或者第二天醒來后過于疲倦,31%的人因此而錯過了與朋友和家人共度時光,22%的人在與朋友或家人見面時遲到。
現在手機已與人形影不離,那么,手機電磁輻射會不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威脅呢?雖然手機輻射對我們的健康到底有害還是無害,至今仍沒有定論,但國內外的科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一刻都沒有放松。
手機輻射有害健康,或致不孕不育、腦瘤甚至癌癥
1.或致腦膠質瘤,是2B 級致癌物。手機通話時,與腦袋挨得最近,因此手機對大腦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2011 年,芬蘭圖爾庫大學、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和芬蘭輻射與核安全中心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手機輻射會減弱靠近手機天線的大腦區域的葡萄糖新陳代謝。大腦葡萄糖代謝下降表明大腦局部神經元活動受到抑制,是腦功能失調的表現之一。
2011年6月1日,隸屬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報告認為,手機等無線通訊設備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可能會增加人類罹患腦膠質瘤的風險。世衛專家還將手機歸為2B 級致癌物,和吸汽車廢氣、DDT、鉛、福爾馬林等同樣有致癌風險。
2.影響深度睡眠,易造成過度疲勞。由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和烏普薩拉大學以及美國密歇根州的韋恩州立大學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入睡前使用手機的人,進入深度睡眠所花的時間要比一般人長,深度睡眠持續的時間也較短,從而影響了人體夜間的自我恢復功能。負責該研究的本格特·亞內茲教授認為,輻射可能會激活大腦的壓力機制,“讓人的警覺性和注意力提高,從而降低了睡意”。
另一項研究也印證了上述結果,1656名比利時青少年被觀察了近一年的時間,發現其中大多數人上床以后還使用手機。該研究表明,每周睡前使用一次手機的青少年,以及那些使用次數更多的青少年,覺得自己“非常累”的人數分別是不使用手機人群的3倍和5倍。
3.可降低免疫力。為了研究手機輻射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有醫學研究人員將聽筒置于孕鼠耳部,完全模擬人的通話狀態進行實驗。32只體重均衡的孕鼠隨機分為四組,一組不接受手機電磁輻射(對照組),另三組分別接受低、中、高強度手機輻射(實驗組),實驗組孕鼠自受孕日起,每日接受輻射3次,連續輻射21天,待孕鼠正常分娩后,測量孕鼠及24h內新生鼠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得出的結論是:手機電磁輻射確實會損傷孕鼠及新生鼠的淋巴細胞,引起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致使免疫功能下降,且與輻射時間呈相關性。
4.引發不孕不育,或致胎兒畸形或早產。手機輻射對女性生殖系統的影響尤為嚴重,特別是對懷孕期間的女性,輻射可能導致胎兒畸形或早產。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匈牙利科學家發現經常攜帶和使用手機的男性的精子數目可減少多達30%。醫學專家指出,手機若常掛在人體的腰部或裝在褲兜里,其收發信號時產生的電磁波將輻射到人體內的精子或卵子,這可能會影響使用者的生育機能。英國的實驗報告指出.老鼠被手機微波輻射5分鐘,就會產生DNA病變,人類的精子、卵子長時間受到手機微波輻射,也有可能產生DNA病變。
手機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并不影響健康
2014年2月14 日,英國一家研究機構一項長達 11 年包含 31 個研究專案的研究顯示,手機雖然會產生輻射,但手機輻射并不影響健康;也沒有證據顯示,孕婦暴露在基站輻射環境中,生育出的孩子患白血病的風險會增加。該報告稱,尚未發現手機以及手機發射塔輻射的電磁波對健康有不利影響,包括兒童發病率較高的白血病。同時,這個研究結果還支持移動通信和無線上網技術不會致癌或對健康帶來危害的結論。
該報告還顯示,手機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產生的熱效應微乎其微,根本沒有產生使化學鍵斷裂的危險,和 X 射線帶來的電離輻射有著本質不同。
早在 2011 年,該項目支持的一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就發現,住在手機信號站附近并不會令兒童長腦瘤或神經瘤的風險增大。而2014年另一項新研究發現,住在高壓電線附近也不會增加孩子患白血病的風險。英國牛津大學調查了 1.65 萬名癌癥兒童,經過數據分析證實,住在輸電線附近并不會提高患病可能。
盡管該項目研究結果給手機安全性帶來了“正能量”,但由于這個項目研究小組由英國政府和電信公司提供資助基金,使得很多人懷疑其研究成果的真實性與公平性。再加上該項目主席戴維·科戈表示,該研究并沒有否認移動設備的使用對健康的影響仍然有一絲可能性,但那可能太小以至于觀察不到,也有可能是需要更長的時間,這讓人們對手機的安全性仍心存疑慮。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高級工程師倪建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手機的輻射值會隨著與基站的距離遠近、方向不同、環境差別而有所變化。當周圍基站密度較高時,手機可以很輕松地搜索到信號,所以輻射值并不高,但當周圍基站較少,距離較遠時,手機會自動增強與基站的聯系而輻射值提高。
當手機離身體近時就比離身體遠時輻射高,將手機放在緊貼耳朵的位置,在手機接通的一瞬間,電磁輻射達到 4 伏/米(電磁輻射的強度單位)左右;而當手機距離身體半米遠時,電磁輻射值降低到 0.5 伏/米。
另外,環境越“憋屈”,輻射也越大。韓國環境部國立環境科學院公布了一項調查數據,在地鐵或電梯內撥打手機不僅會帶來噪音,而且當事人所受到的電磁輻射要比平時高出 6~15 倍。
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基礎教學部謝銀月工程師認為,大規模使用手機僅僅是近十余年的事情,而手機對健康的影響是“慢性”的,或許經過更多年的積累,才會造成對健康的損傷;又或者這種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完全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不管怎樣,手機制造商、醫學研究人員和普通手機消費者應共同對其危害性多一份警惕,這是很有必要的。
手機使用不可避免,科學使用可防患于未然
為減少生活中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謝銀月提出了一些防護的對策:
1.使用耳機。與直接將手機靠近耳朵接聽相比,耳機能明顯減少SAR值。因為耳機輸出的是音頻信號,與射頻信號是分離的,在耳機線周圍也不可能有共振產生。
2.手機接通瞬間離頭部越遠越好。由于打電話撥號或者聽到振鈴接聽電話時,手機的信號傳輸系統還不穩定,此時輻射功率最大。
3.盡量不要連續用同一只耳朵聽。兩只耳朵換著聽,可以讓耳朵得到的熱量耗散,不至于使輻射積累到造成損傷的程度。
4.在信號強時再使用手機。由于手機信號越弱就越要提高發射功率,這樣才能保證通話質量,而此時電磁輻射就越大。
5.手機不要放在枕邊。手機在待機狀態時仍和基站保持聯絡,也是有輻射的,尤其是發信號的時候,輻射峰值還會較大,因此晚上睡覺時不應把手機放在枕邊。同理,將處于待機狀態的手機掛在腰間或者胸前都是不合適的。
6.特殊人群慎用手機。例如:癲癇患者使用手機時,由于腦部周圍電磁場增強,或可誘發癲癇病;裝有心臟監視器的病人使用手機時,手機電磁輻射會影響心電圖記錄;白內障患者使用手機時,可能使眼球晶狀體溫度上升、出現水腫,使病情加重;孕產婦頻繁使用手機,胎兒易受影響,還可能導致產婦內分泌紊亂,影響泌乳。
7.不用“山寨手機”。很多“山寨手機”不進行SAR值的測試,沒有入網許可證,其危害可想而知。
8.飲食也可防輻射。因為一些綠色蔬菜能夠殺菌,提高人體免疫力,提高機體抵抗電磁輻射污染的能力等,平時應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維生素 B 的食物。比如辣椒、胡蘿卜、海帶、油菜、卷心菜及動物肝臟等,以利于調節人體電磁場紊亂狀態。綠茶中含有較多能改善機體造血功能的脂多糖,飲用綠茶也能夠有效抵抗電磁輻射。
9. 適當放下手機,嘗試“數字戒毒”。由于沉迷于手機和平板電腦等上網設備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睡眠和工作,并妨礙他們與朋友和家人溝通,數百萬英國人正在嘗試“數字戒毒”,即指遠離一切電子設備一段時間,將自己從虛幻的數字世界中解放出來。
來源:中國婦女報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