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祖國的東西南北,見多了名山大川,最令我喜愛和難忘的還是自己故園田野的芬芳。
我的家鄉在六畝塘。老家后背是山,樹木郁郁蔥蔥,青翠欲滴;前面是河,河水清澈甘甜,彎延曲折。這條河叫漣水河,河的兩岸是一片寬闊且較為平坦的田野。這片田野就是有名的“磨石垅里”,成片的水田,少量的菜地,平整的草坪,面積多達數百畝。小時候,我與伙伴們常在河邊及草坪上玩耍、嬉戲,有時也下河游泳、摸魚。
每當春天到來,河岸邊、田埂上的野菊花和許多無名小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河岸上的菜地里,鄉親們種許多蔬菜,也有玉米、高梁、花生、西瓜等。春天正是農作物開花的季節,微風輕拂,香溢田野。田野上還有金黃的油菜、淡紅的草子等。各種花香將春天的田野變成了芬芳的世界。
很小的時候,我常常陪爺爺去河岸及田埂上放牛。稍大一點,我就能獨自放牛了。春天的草又青又嫩,水牛大口啃著,吃得津津有味,被牛嚼斷的各種草莖釋放出不同的芳香,濃郁而綿長。
到了夏季,田野的芬芳更濃了。藍天白云下,清爽的河風吹來,田野上翻起一輪一輪的綠波,誘人的稻花香輕柔拂面,讓你免費享受一頓芬芳的盛宴。徜徉于田野之間,人已完全融入了美麗的大自然,無比輕松自在。盛夏時節,自然的魔力又將田野繪成金燦燦的世界。稍后,父母就要帶領我們兄弟姐妹與鄉親們一道開始緊張的“雙搶”了。
家家戶戶的收割幾乎同時進行,因而田野十分熱鬧。收割時,要將稻穗一束一束地割下、放齊,再用打稻機將谷子打下,之后再一擔擔地送去自家曬谷坪,曬干。期間,稻桿香、泥土香、谷子香、汗水香,彌漫整個田野。
再往后,“農家寶”就該上陣了,健壯的水牛將農田犁過后再耙平。此間,田里還會施些農家肥,如豬欄糞、牛欄糞和人糞等。前兩者剛入水田,會散發出濃濃的芳香,而人糞潑下去,則只有臭的份兒了。此時,我們與鄉親們就會迎臭而上,頭頂烈日,赤腳下田,曲膝彎腰,面對撲鼻而來的復雜氣味,一萖萖地將秧苗整齊插下去。大家熱火朝天,你追我趕,干勁十足。整個田野里,笑聲、歌聲、喊聲、呦喝聲此起彼伏,時遠時近,時高時低,人人都沉醉在歡樂的海洋中。
無論什么糞,其實都是臭的,然而在鄉親們看來,農田里的糞不僅一點不臭,而且還格外芳香。因為它們是農作物的寶貴肥料,滲進了農民的辛勤汗水,寄托了他們對晚稻豐收的希望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秋天的田野,仍會由綠色轉為金黃,還有晚稻要收割,還有瓜果會飄香。冬天的田野,亦有風吹麥浪,還會青色轉黃,還有野花吐香,還有故園土地的氣息與清香。
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這是我年少時期的“學校”和樂園。在這里,我從小學會了干農活,讓我從小就真實地感受到了廣大農民的勤勞和奉獻,切身體會到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真正認識到了“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而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歌曰:“誰不說俺家鄉好!”我的家鄉山青水秀、田野肥沃、無比美麗,我的家鄉就在“希望的田野上”。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譚文革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