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股市,由暴漲的“瘋牛”式行情到暴跌的“斷崖”式股災,巨幅跌宕無疑給投資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投資課;同樣,也給市場制度的建設者、監管者帶來思考。
有人說,股市漸歸平靜的2016年,注定是一個改革年。于湖南資本市場而言,亦然。一方面是湘股隊伍越來越壯大,新三板公司層出不窮,企業的融資渠道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可供投資者選擇的投資渠道日漸顯出“潮平兩岸闊”之景象;更重要的,從證券監管部門到自律組織,再到市場經營主體,相關政策措施都逐漸規范化和制度化。
A
融資平臺多層次
主板、新三板、股權
交易所全面花開
如果公司有實力,那就去敲IPO的大門;如果公司實力中等,但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新三板或許是個好的去處;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湖南股權交易所掛牌融資……
掐指一數,湖南目前能提供給企業直接融資的平臺還真不少。
以A股上市為例,截至2016年6月底,湖南A股上市公司有85家,其中滬市25家,深市60家。
而目前新三板掛牌湘企數量有150多家,其中包括曾一度要與大智慧聯姻卻最終宣告失敗的湘財證券。
相對A股和新三板,湖南股交所服務的企業數量可稱得上“龐大”。其官網數據顯示,股交所注冊機構有150家,服務企業有2078家,掛牌企業有1806家,直接融資金額10.78億元。
“促進湖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服務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企業。”證監會湖南監管局黨委書記熊國森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為更好地滿足我省經濟結構調整時期的金融服務需求,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湖南監管局將在上市企業數量、行業結構、融資渠道和上市輔導質量等方面,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
B
融資主體皆行業翹楚
民營企業、創新型企業
爭相登場
如果稍有留意便會發現,自2015年IPO開閘起至今,湖南新上市的企業基本都是身處市場充分競爭行業的民營企業。
有市場觀察人士表示,上市主體民營化,一是可以證明湖南的民營企業實力越來越強,二是資本市場的去行政化走市場化的路線越來越明晰。
毫不夸張地說,這些新上市的企業,都是行業佼佼者,是具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精英”。
以景嘉微電子為例,董事長曾萬輝說,他希望為我國戰斗機裝上“中國眼睛”。他所說的“眼睛”,是一種圖形處理的電腦芯片。以前,這枚芯片只能高價從國外購買。直到2014年4月,曾萬輝的團隊歷經八年得以成功研制出國內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圖形處理芯片,這才打破了國外壟斷。
2016年3月31日該股登陸創業板時,連續走出20個漲停,在行情萎靡不振的情況下,股價曾一度高達163元。如今穩坐湘股最高價股票寶座。
除此之外,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創新,亦不容小覷。日前,新三板公布了首批入圍創新層的企業名單,湖南就有泰谷生物、世優電氣、飛翼股份、西格碼、益運股份、中通電氣、漢宇鐘表、株百股份等10家企業入圍。
C
湘股后備軍“蓄勢待發”
擬上市湘企1家已過會,20家在審
盡管“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仍是當下需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哪一個時候比現在更容易募集到最充沛的資金、更快速地找到最來電合作伙伴。
人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4月,我省新增社會融資規模2396.6億元,同比多增738.9億元。其中,間接融資占比有所回落,而直接融資力度較大,新增694億元,同比多增391.3億元,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8.3%升至29%。
直接融資中,最為人所熟悉的便是上市融資。
記者統計到,2016年上市的景嘉微、百利科技和三德科技,募集資金凈額總計達88272.7萬元。而截至2016年6月23日,湖南后備上市企業有40多家,證監會在審企業有21家,其中有5家屬上交所、10家屬中小板、6家屬創業板。
上市步伐走得最快的是湖南機油泵,已經通過發審會。湖南絕味、泰嘉新材、高斯貝爾和華凱文化四家企業狀態是“已反饋”。其他16家企業狀態則是“已受理”。
D
監管不斷加碼出大招
相關政策措施更規范化、制度化
資本市場物欲橫流,監管之重要性不言可喻。
隨著證監會進一步修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嚴厲查處信息披露不真實、“忽悠式”重組、不履行承諾及財務欺詐等違法違規行為,有投資者直言,湖南上市公司正在停牌的*ST生物、華菱鋼鐵等十家公司,或將成為湖南監管局重點關注的對象。
就在近日,湖南監管局制定了上市公司雙隨機抽查工作方案,采用抽簽方式隨機產生了2016年湖南上市公司現場檢查雙隨機抽查名單,分別是夢潔家紡、通程控股、新五豐、九芝堂、多喜愛。
證監會湖南監管局稱,檢查結束后將針對違法違規問題,依法嚴格采取相應措施并及時公開處罰結果,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湖南證監局一直致力于轄區投資者權益保護和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數據顯示,2015年湖南證監局辦理各類投資者訴求和咨詢1006件,同比增長35.7%,辦理12386熱線轉辦事項229件,同比增長143.6%,總的和解率達到71%,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E
營造健康公平市場
自律組織、企業主體齊來助力
還記得去年股災時,湖南上市公司第一時間做出積極對應。過半湘股的董事長承諾年內不減持,而永清環保、愛爾眼科等公司的股東,甚至增持公司股份。
在營造健康公平的資本市場、防控風險為投資者帶來最大收益上,湖南資本市場的企業主體從不落人后。
除此之外,民間協會組織在構造更健康的市場上,亦不遺余力。
就在今年3月份,湖南證監局、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湖南省證券業協會、湖南省期貨業協會以及轄內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共同簽署了關于促進湖南地區證券期貨糾紛調解工作備忘錄,通過專業第三方機構的介入進一步創新糾紛調解工作機制,促進轄區證券期貨糾紛得到專業、公正、高效的解決。
記者注意到,在證監會湖南監管局網站上,開設了專門的“投資知識園地”和“公平在身邊”欄目;而湖南股交所連續舉辦“資本前沿”的主題論壇,還開設了定位于為小微階段企業的核心團隊提供培訓、咨詢和培育服務的小微商學院。
記者手記
資本市場改革主在
風險防控模式創新
沒有人再希望出現像2015年那樣的股災。
證監會前主席肖鋼曾在其最后一次參加的證券監管工作會議上指出,股市異常波動充分反映了我國股市不成熟,不成熟的交易者、不完備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場體系、不適應的監管制度等,也充分暴露了證監會監管有漏洞、監管不適應、監管不得力等問題。
可想而知,攻堅監管轉型防控風險,必然是劉士余主席在上任之后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而包括湖南在內的地方監管局,在監管地方資本市場發展上,亦需拿出不一樣的監管防控思路。
不打折扣的執行上層政策要求,不走過場的調研抽查,不假模假樣作秀式地聯合各行業協會,以及不遺余力地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在再一次見識到資本市場的“威力”后,湖南資本市場的風險防控,無論是在意識上還是行動上,都有質的提升。
大家也都更明白,正如人于健康而言,平日預防得當鍛煉有素,即便是生病,也是小病,或者很快能康復;資本市場亦如此。如今,A股在修復,證監會的監管在加碼,各地方監管局也都在尋找和不斷嘗試創新監管手法,相信假以時日,市場就能回應,廣大投資者也會看到效果。
來源:三湘都市報
作者:黃利飛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