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圍城》和漣源藍田的淵源
我國四十年代的著名長篇小說《圍城》多次在漣源新華書店重點展銷,很幸運,我買到了2009年3月北京第十九次印刷的版本,這是最新的版本,加印了作者錢鐘書夫人楊絳女士親筆寫的《記錢鐘書與〈圍城〉》的文章。看完《圍城》,想起去國立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國師)舊址(現在漣源一中)考究一番,包括國師教授們租住過的附近的民房,實地理解小說《圍城》,理解《圍城》中的國師,以及在國師工作過的教授們,把藍田光明山、藍溪橋老街過去的故事,聽到的、看到的、讀到的東西整理出來,與愛好《圍城》一書的文友交流。
小說里專門講到“圍城”的地方不多,第一次提起“圍城”的人是小說中褚慎明先生和蘇文紈小姐。哲學家兼詩人方鴻漸、詩人趙辛楣、詩人蘇文紈、哲學家褚慎明、詩人董斜川酒館作沙龍聚會,這些留洋派知識分子大談哲學、詩歌,說大哲學家沒娶過好太太,蘇格拉底的太太就是潑婦,又說起關于Bertie結婚離婚的事。褚慎明說了一句英國古話,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喝著葡萄汁的蘇小姐應口,法國也有這么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是說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圍城》電視連續劇,有多種版本。因為《圍城》是1946年寫成,1947年在上海初版,當年就被上海晨光影劇團拍成了電視連續劇,爾后美國、法國、德國、日本、臺灣等地拍成電視劇,1980年被我國人民文學社、蘇聯拍成了電視連續劇。人民文學社版的十集電視劇字幕開頭有一句主臺詞,“圍在城內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對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錢鐘書先生曾留學英國,他寫的人物是留美、留英、留法的博士生或其他之類的研究生,寫的故事事實是這群留洋派知識分子尋找工作、愛情,尋找婚姻、自由的故事,小說中心地點是這群教授們為學生釋疑解惑、由民國政府建立的首所國立師范學院,學院地址在湖南漣源藍田鎮(原為安化藍田鎮)。小說原文是這樣的:“學校草草創辦,規模不大;除女學生跟少數帶家眷的教職員以外,全住在一個大園子里”:“搖籃也挑選得很好,在平成縣鄉下一個本地財主的花園里,面溪背山”;“離學校不到半里的鎮上,一天繁榮似一天,照相鋪、飯館、浴室、地方戲院、警察局、中小學校,一應俱全”。小說里的“平成縣”就是安化縣(漣源是解放后由安化、湘鄉等縣分出來成立新的編制縣。),“大園子”就是今天漣源藍田光明山的李家大園。
《圍城》小說里的人物和創作背景全都集中在上海和藍田的國立師范學院。如方鴻漸及其亡妻周淑英、戀人唐曉芙,妻子孫柔嘉的父母全住在上海并在當地報社、銀行、學校工作生活。上海是世界大都市,因為舊中國曾被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造成了上海有多國租界的歷史,中國人自己不能完全管理自己的上海。錢鐘書寫此書時,發生了日寇侵華戰爭,中國大片土地淪喪在日寇的鐵蹄之下,民不聊生,貧困不堪,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因為戰爭需要,補充救國人才,在抗戰中創立首所國立師范學院。作者以校長高松年為中心展開對辦校創業史,聘用人員的職稱(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競搶科目、選擇班級、評定工資等級、報銷旅差補貼等關系老師切身利益的大事的敘述。小說也敘述了該校引進歐美大學的導師制,推廣“新生活運動”,把導師制與帶學生吃飯聯系,弄得師學笑話百出,故事不斷。高校長是個行政管理嚴厲的人,他的眼睛與老虎、獅子的眼睛有著相似之處,好象一個三百瓦的燈,射得教授們不安,見過高校長,大家的靈魂像給蒸汽碌碡滾過,氣概全無,變成典型的國民黨文化忠實走狗。這所大學是國民黨文化高度統治校園,容不得任何赤色分子、赤色書籍的存在,但赤色的美好的文化絕不是封殺得住的。這群年輕知識分子正是在這個時候,在這種背景下,自由進出和選擇在這所大學工作,尋找自己的愛情。作者對這些進出學院的教職員身上發生的各種精彩故事進行藝術加工,引讀者入勝。
“圍城”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圍城”是為了保護一切學校、教授、學生轉戰進入戰后安全山區繼續辦學,防止日寇殺戮,是中國抗戰軍隊所保護的防線,將一些民生企業、學校等圍了又防,防了又圍。學校好象一座被圍的城,創辦在漣源藍田鎮的國師就是年輕留洋派知識分子擇職教書、談婚論嫁的地方,可以根據自己意愿找關系出去、進來這里,也可以根自己的心愿選擇對象。那么,“圍城”的真正含義就是成長在抗日烽火之中的國師這所知識之城!其二,按照小說所收集歸納所有熟悉的人物素材和地域風情,留學國外的有,上海找工作的有,藍田教書育人的有,描述著作者錢鐘書親歷親為或故意虛構的影子,并在此基礎上虛構和編排故事情節,完成了《圍城》這部著作。國立師范學院是錢鐘書夫婦孕育寫作《圍城》時間最長的地方,長達七年,為了紀念《圍城》小說,為了紀念錢鐘書先生,許多文人學者自發地把藍田鎮叫“圍城”。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胡中奇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