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過后,青島的趙女士玩起了健身運動,開始朋友圈“曬步數”。每天下班即使再晚,仍舊要在小區內走上幾十圈,將步數保持在2萬步以上。到今年4月份,苦走3個月的趙女士體重從70公斤減到66公斤。但同時,趙女士感覺自己的膝關節有些隱隱作痛,來到醫院就診后才發現,她的右側膝關節腔內出現少量積液,也就是滑膜炎。
可能你經常會看到,公園里、操場上每晚都有許多人,甩著胳膊、邁著大步快走,是出汗了,也爽了,但是膝蓋你真的保護好了嗎?
溫馨提醒
什么是滑膜炎
膝關節滑膜炎是一種無菌型炎癥,是由于膝關節扭傷和多種關節內損傷而引起的。滑膜的功能異常會導致關節液無法正常生成和吸收,膝關節就會產生積液。滑膜的形態改變還會侵襲膝關節軟骨,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存在很大的致殘危機。
趙女士的醫生建議,大量的減肥步行,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每天步行數最好不要超過1萬步,更不要選擇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快上快下,以免對膝關節造成過度的磨損和損傷。
快走時如何保護膝蓋
快走的大原則是速度保持在每分鐘120~140步左右,強度表現為呼吸和心跳加快,有點喘但仍可說話,時間控制在每次30分鐘以上、每周累計150分鐘以上,消脂甩肉的效果比較好。
同時,也要講究正確的姿勢。上半身的姿勢為,眼睛自然地直視正前方,上半身挺直,不要前傾或駝背,肩膀自然放松,收小腹。雙手輕輕握拳,手臂彎曲、配合步伐向后擺動。擺動手臂除了可以增加運動強度,也能有效地帶動整個身體的節奏。
下半身盡可能跨大步伐(但也不用太刻意),感覺臀部的肌肉也被牽動到。踏出時腳跟先著地,再把重心移到腳掌處。
并非所有人
都適合劇烈運動
潛在惡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的人,快步走后甚至可能誘發心臟病。因此,當你走路后發現有明顯的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就該馬上停下來休息。如果癥狀不能緩解,或者持續幾天都出現類似癥狀,應及時到醫院排查是否有心臟問題。
另外,一些基礎疾病患者如患有老慢支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骨關節病、腰椎間盤突出,參加計步運動前,應咨詢醫生先做評估。
運動前熱身運動后拉伸。開始運動前最好做伸拉等準備動作,運動過程中應循序漸進,不要突然開始又突然停止,有序增加或減少運動量。盡量不要飯后立即出門鍛煉,一般最好隔1小時左右。
延伸閱讀
常見錯誤走姿
從嬰兒學步以來,我們第一次掌控平衡,實現直立行走,似乎從沒想過自己的走姿有什么問題。就像我們學會了騎自行車,覺得只要不停地蹬踏板就可以了,沒什么技巧可言。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看到奇怪走姿的人時我們也會撲哧一笑,而長此以往地使用錯誤的姿勢,會對我們的腿、足造成損傷。以下為常見的幾種錯誤走姿。
1.胸椎靠后,腳后跟落地重或蹭地
這部分可能是最常見的問題,簡單說就是頂著肚子頭往前探的姿勢走路,整個重心在腳后方,這都是長期坐姿的上班族典型姿態。實際上是腹部和臀部缺乏力量引起的,而下肢腓腸肌和深層趾屈肌力量薄弱。這種走路姿態會引起腰痛,大腿一直很粗減不下來,屁股又怎么練都找不到肌肉感覺。另外還會形成足底疼痛。
2.一腳深一腳淺
所謂長短腿,其實不是長短腿,一般是骨盆側傾引起,如果提著重物走路可能感覺更明顯。真正意義的長短腿很少,大概只占5-10%,一般都是肌肉不平衡導致骨盆側傾。這個走路姿勢也是引起腰痛的一個原因,或者說本身就是骨盆有問題才這么走路。
3.骨盆過度側移
一般走路在單腿站立過程中存在骨盆側移,為了讓重心偏向另一側更好重新啟動而自然出現的。很多人走路的時候喜歡身體往一側旋轉,同時屁股會向對側過度移動,而另外一側基本不動。骨盆過度側移的原因是臀中肌過弱,臀中肌是穩定膝關節的重要肌肉,它的薄弱會造成膝蓋疼痛。
4.旋轉失衡
自己做個小實驗,雙腳站立面向正前方,然后閉眼,盡量放松身體,做有力的原地大踏步動作30次,盡量大擺臂和提膝,做完睜開眼睛。你會發現自己并不是沖正前方,如果轉向了右側就是骨盆向右旋轉,轉向了左側就是骨盆向左旋轉。也就是說步行的時候會出現相應的旋轉過度,過度旋轉會引起腰痛,膝蓋疼痛,兩側肢體力量不平衡,一腿粗一腿細,一邊屁股大一邊屁股小。
5.其他
還有一些走路膝蓋晃動的,也有走路習慣磨腳后跟外側或內側的,那些大都是X型腿或O型腿,問題根源在日常坐姿和站姿錯誤。
來源:錢江晚報、知乎等
可能你經常會看到,公園里、操場上每晚都有許多人,甩著胳膊、邁著大步快走,是出汗了,也爽了,但是膝蓋你真的保護好了嗎?
溫馨提醒
什么是滑膜炎
膝關節滑膜炎是一種無菌型炎癥,是由于膝關節扭傷和多種關節內損傷而引起的。滑膜的功能異常會導致關節液無法正常生成和吸收,膝關節就會產生積液。滑膜的形態改變還會侵襲膝關節軟骨,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存在很大的致殘危機。
趙女士的醫生建議,大量的減肥步行,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每天步行數最好不要超過1萬步,更不要選擇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快上快下,以免對膝關節造成過度的磨損和損傷。
快走時如何保護膝蓋
快走的大原則是速度保持在每分鐘120~140步左右,強度表現為呼吸和心跳加快,有點喘但仍可說話,時間控制在每次30分鐘以上、每周累計150分鐘以上,消脂甩肉的效果比較好。
同時,也要講究正確的姿勢。上半身的姿勢為,眼睛自然地直視正前方,上半身挺直,不要前傾或駝背,肩膀自然放松,收小腹。雙手輕輕握拳,手臂彎曲、配合步伐向后擺動。擺動手臂除了可以增加運動強度,也能有效地帶動整個身體的節奏。
下半身盡可能跨大步伐(但也不用太刻意),感覺臀部的肌肉也被牽動到。踏出時腳跟先著地,再把重心移到腳掌處。
并非所有人
都適合劇烈運動
潛在惡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的人,快步走后甚至可能誘發心臟病。因此,當你走路后發現有明顯的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就該馬上停下來休息。如果癥狀不能緩解,或者持續幾天都出現類似癥狀,應及時到醫院排查是否有心臟問題。
另外,一些基礎疾病患者如患有老慢支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骨關節病、腰椎間盤突出,參加計步運動前,應咨詢醫生先做評估。
運動前熱身運動后拉伸。開始運動前最好做伸拉等準備動作,運動過程中應循序漸進,不要突然開始又突然停止,有序增加或減少運動量。盡量不要飯后立即出門鍛煉,一般最好隔1小時左右。
延伸閱讀
常見錯誤走姿
從嬰兒學步以來,我們第一次掌控平衡,實現直立行走,似乎從沒想過自己的走姿有什么問題。就像我們學會了騎自行車,覺得只要不停地蹬踏板就可以了,沒什么技巧可言。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看到奇怪走姿的人時我們也會撲哧一笑,而長此以往地使用錯誤的姿勢,會對我們的腿、足造成損傷。以下為常見的幾種錯誤走姿。
1.胸椎靠后,腳后跟落地重或蹭地
這部分可能是最常見的問題,簡單說就是頂著肚子頭往前探的姿勢走路,整個重心在腳后方,這都是長期坐姿的上班族典型姿態。實際上是腹部和臀部缺乏力量引起的,而下肢腓腸肌和深層趾屈肌力量薄弱。這種走路姿態會引起腰痛,大腿一直很粗減不下來,屁股又怎么練都找不到肌肉感覺。另外還會形成足底疼痛。
2.一腳深一腳淺
所謂長短腿,其實不是長短腿,一般是骨盆側傾引起,如果提著重物走路可能感覺更明顯。真正意義的長短腿很少,大概只占5-10%,一般都是肌肉不平衡導致骨盆側傾。這個走路姿勢也是引起腰痛的一個原因,或者說本身就是骨盆有問題才這么走路。
3.骨盆過度側移
一般走路在單腿站立過程中存在骨盆側移,為了讓重心偏向另一側更好重新啟動而自然出現的。很多人走路的時候喜歡身體往一側旋轉,同時屁股會向對側過度移動,而另外一側基本不動。骨盆過度側移的原因是臀中肌過弱,臀中肌是穩定膝關節的重要肌肉,它的薄弱會造成膝蓋疼痛。
4.旋轉失衡
自己做個小實驗,雙腳站立面向正前方,然后閉眼,盡量放松身體,做有力的原地大踏步動作30次,盡量大擺臂和提膝,做完睜開眼睛。你會發現自己并不是沖正前方,如果轉向了右側就是骨盆向右旋轉,轉向了左側就是骨盆向左旋轉。也就是說步行的時候會出現相應的旋轉過度,過度旋轉會引起腰痛,膝蓋疼痛,兩側肢體力量不平衡,一腿粗一腿細,一邊屁股大一邊屁股小。
5.其他
還有一些走路膝蓋晃動的,也有走路習慣磨腳后跟外側或內側的,那些大都是X型腿或O型腿,問題根源在日常坐姿和站姿錯誤。
來源:錢江晚報、知乎等
來源:三湘都市報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