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四月,草長鶯飛,春光旖旎,橋頭河鎮的博盛生態體驗園里更是春意盎然,風景如畫。如織的游客陶醉于博盛的春光,我們也在著美好的春光里,走進了市政協委員、湖南博盛生態體驗園董事長彭衛和的辦公室里,靜聽他講述他的“春天的故事”。
彭衛和是石馬山鎮人,曾是漣源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一名車間主任,2005年,他毅然辭職,和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家工貿有限公司,創業成功后,彭衛和開始謀劃更大的“動作”。
敢叫荒山變美景
彭衛和認為“廣闊的農村是那些想做點事的人的最后一塊大蛋糕”。于是,2011年,他毫不猶豫地在橋頭河鎮華美、侯灣等13個村承包荒山3000余畝,并一次性付清30年的土地補貼款給農戶。荒山上不是荒草就是石頭,彭衛和請來挖機把所有山頭都挖了一篇。有些地方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他就運來泥土栽樹。如今的博盛生態體驗園一步一景,珍貴苗木、花卉隨處入眼。
當游客在山頂上的博盛生態景觀餐廳里盡情享用美食、美景的時候,誰都不會想到腳下的土地曾經亂石成堆。但彭衛和硬是要叫荒山成美景,扮靚鄉村。他開心地說:博盛現在成為了橋頭河鎮人民的“人民公園”,早晨,不少村民上來散步、鍛煉身體;晚上,博盛的夜空里則隨風飄蕩著廣場舞曲的聲音。
精準扶貧扛責任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彭衛和一直對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他認為農村姓“農”,農民姓“農”。在發展壯大企業的同時,彭衛和一直在為當地村民謀求增收致富之路,他無償把牛、羊、豬、雞提供給一些貧困農戶喂養,再高價收購回來,保證付出了勞動的農戶,能沒有任何風險地得到相應酬勞。家住侯灣村的邱迪青,除了租賃給博盛的土地一次性領取了30年的補貼款外,他被博盛招聘成為技術員工,他又發動家人幫博盛喂養熟食豬,邱迪青高興地告訴我們:“勤快點,我們一家人每年能掙個八九萬元,又是在家門口就業,比打工強多了。”從2011年開始,湖南博盛投資1億多元大力打造鄉村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的綜合性生態觀光休閑體驗園的同時,優先安置貧困村民、企業下崗員工就業,并且通過臨時用工形式,解決當地閑置勞動力140多人。2013年,彭衛和又在園區內建起養殖場、果蔬生產基地、苗木花卉基地作為新農村示范基地,向村民推廣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
在安置一批農民就業和農戶脫貧后,彭衛和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更多的人脫貧致富。2015年,經國家農業部、湖南省農廣校批準,彭衛和創辦了湖南省博盛生態休閑農業分校,圍繞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產業、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推進新時期、新常態下的農民技術、素質教育培訓工作,為全市培養一批生態種植、生態養殖、休閑觀光農業、農產品營銷人才,讓一部分農民當上農場主,帶動更多的農民奔上脫貧致富小康路。
4月2日,在市委政府的支持下,彭衛和又與七星街鎮鐵爐村簽下200畝土地流轉合同,將在該村興建一個3萬頭藏香豬生態養殖場、一個肉類深加工車間,一個1萬噸冷鏈物流中心,投產后可安排100多名當地村民就業。湖南博盛響應市委政府精準扶貧的號召,仍將投入專項扶貧資金,采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鼓勵周邊村民發展黑雞、黑山羊、黑牛特色養殖,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彭衛和就這樣一直把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扛在肩上。
不惑之年的彭衛和是一個非常隨和、有實干精神的人。園區內許多事他都會親力親為,有時和員工一起勞動干活,以至于有省市領導來博盛指導工作時,他來不及換衣服就穿著一身臟衣服、一雙沾滿泥水的皮鞋出現。這就是彭衛和,一個率性又充滿實干精神的企業家;這就是彭衛和,一個對農村懷著深厚感情的農民的兒子。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肖星群 梁豪杰 闕獻新 黃 昂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