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漣源市民間俗語賞析》序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劉 風 編輯:石成 2015-12-24 08:35:53
        —分享—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我市曾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通知,搜編整理出版過《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三種“漣源市資料本”。我有幸全程參與了這一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但當時,我心里私下里就有這樣一種深深的遺憾:與諺語同樣重要的“俗語”(又叫“俗話”、“常言”)卻未能也編成一種“集成”。

          時過近三十年以后,為了彌補當時的這種遺憾,我終于下定決心為搜集賞析我市的“俗語”,作一點點具體工作了。

          而且,歷經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有了一定的成果了。我終于可以將我的這種成果,奉獻給漣源、奉獻給人民,也奉獻給歷史了。所以,就高興地來為自己的書作序了。

          俗語,是相對于“諺語”而命名的。那么,什么是諺語?《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在群眾中間流傳的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而俗語,“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語句。簡潔形象化,大多是勞動人民創作出來,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愿望的……

          而我個人對諺語與俗語的認識則是:它們有時是互通的,很難做出認定判斷;而有時則有明顯的區別:俗語表現得更通俗一些,句子有時更長。而人們引用時常常在講這句話以前,明里暗里加用“俗話說得好”或“常言道”的短句來引出。它的突出特征在于,它一般是一個句子都分兩層意思:前面是一個“典故”,后面則是這個“典故”引申出來的經驗、教訓或哲理。人們引用它們時,有時也有可能與前半句的“典故”有關;有時則全無關聯,只借用其經驗、教訓或哲理而已!當然,這前面的“典故”也并非完全無用:它會使引用這句俗語時的效果,更加幽默、詼諧、生動、風趣、更加形象和更有說服力。

          但是,這種“典故”,有些事是很有地方性和方言性的。其幽默、詼諧、諷刺譏笑、生動形象和說服力強,是“外人”所不能輕易地理會和體味的。

          而且,俗語比諺語更含有豐富的社會生活信息。

          因而,對一部分俗語進行一番“賞析”是十必要的。弄懂了,融會貫通了,好的“俗語句子”一出來,便可語驚四座,氣氛熱烈融洽,不僅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甚至還可使聽眾皆大歡笑和愉悅……

          我生長在漣源,對本地俗語,已有七十余年的接觸。對它們也可以說是有一定的“賞析”能力。所以,眼看著它們已在現代文明時光中逐漸消失的時候,我想用我已衰朽的殘年,盡一點綿薄之力,來作一番挽救、保護的工作,不負平生所學。如果為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為保護漣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點點貢獻的話,我就心滿意足矣!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劉 風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