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這幾天正在播出“最好的時光”訪談節目。看屏幕上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人都在談著各自的好時光,他們善意的笑容,樸實的話語,令觀眾深有感觸。那天,看著看著,我忽然問自己:你最好的時光是什么?
初涉這個話題,我真有幾分茫然。我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童年、少年時代缺衣少食,自然談不上是最好的時光;15歲考上一所中專學校,18歲參加工作,到偏僻的山區干“光榮的人民教師”。那時工資少得可憐,我仍然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后來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一步步被生活的套子套牢。盡管工作算得上一帆風順,但生活中的許多不如意,又讓我頗為失落。
2003年4月,我的人生出現大的變故,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改變了我的后半生。事后,我左臂殘疾,工作成了被照顧對象。隨之而來的家庭變故更讓我跌入人生的最低谷:正在讀中學的兒子幾次逃學、退學,弄得我焦頭爛額;妻子不能適應新的改變沉迷于麻將輸得一塌糊涂。最后,2009年3月我們無奈地走進民政局結束了這段婚姻。
或許是上蒼垂憐我吧。2年多后,我遇到了現在的妻子。共同的職業,共同的志趣讓我們義無反顧的走進了婚姻。隨后的日子里,卿卿我我,恩恩愛愛,我們成了同事們嘖嘖贊嘆的模范夫妻。
更讓我快樂的是,一貫省吃儉用的妻子,卻“大方”地拿出自己的積蓄,為我在老家建起一棟農家小樓。每次回家,住在自己親手建起來的寬大舒適的樓房里,和年老的父母共享天倫之樂,我心里油然生出許多的幸福和快樂。
再說說我的工作吧。過去我的工作確實順利甚至有些得意:參加工作一年后,19歲的我擔任了所任教學校聯校的教導主任。調入中學后,27歲的我擔任了現在所在學校的教導主任。或許是太順利了吧,我工作時有種飄飄然的感覺,花在本職教學工作上的時間很少。受傷后,正是兒子讀中學的階段,我從家長的角度認識到了做一名好教師的意義。重返講臺后,我一反過去的工作作風,踏踏實實地做好教學工作,備課作業從不拖欠。在當好“業師”——傳授知識的同時,我也一心一意做好“經師”——塑造人格。雖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我利用一切機會,注重對學生品格的教育。這些年來,我的教學工作,也許從考試成績來說,不是最好的,但從學生的反映來看,我可以毫不羞愧的說,是最受學生歡迎的。
所以,要說我最好的時光,無疑是受傷后重返講臺、特別是和現在的妻子一起度過的這3年。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只要我一如既往,只要我們夫妻齊心,就一定會有更好的生活在前頭等待!
作者:聶志剛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