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5年如一日,迎著邊遠農村茫茫大山初升的太陽,把自己青春無私奉獻給一批又一批山里孩子。她,伴著山區崎嶇坎坷的道路,跋涉在邊遠山村的教育事業上,猶如一支紅燭點燃了山區的智慧之火、文明之火。她,就是漣源市渡頭塘鎮康銘希望小學教師吳麗華。
愛崗敬業,為人師表
吳麗華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終堅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理念,她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不圖虛名,生活上勤儉節約,工作中不追求名利。幾十年來,她擔任語文任課教師、班主任、其他管理員等工作,在工作中踏踏實實地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高效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深得家長、學校、社會的一致認可,并獲得了各級領導的好評。
她的教學理念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她1997年被評為漣源市小學骨干教師,2003年榮獲市教育先進工作者稱號,2011年在推進“教育強市”工作中被評為市優秀教師,2012-2013年均榮獲市三等功,2013年獲市“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同年8月獲婁底市“五一”標兵,2014年獲市級養成教育先進個人,同年獲市級優秀教師。2013年她組織師生參與“兩創建設安全伴她行”活動,學校獲婁底市“安全文明校園”稱號。2014年她成功組織全校開展“如何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活動,學校獲婁底市“示范家長學校”等獎項。在“建立美麗家園、校園”活動中,她創新設計的“家校聯動、村校聯動、小手牽大手”活動模式,在全市中小學校以及機關單位得以推廣。
以校為家,關愛學生
幾十年來,她堅守工作崗位,以校為家。每天清早,她第一個站在校門口迎接上學的孩子們。放學時,她又站在校門口目送孩子回家,直到被高山、房屋擋住了視線。碰上雨雪天看到孩子們被雨雪打濕了衣服、鞋襪,她會及時帶著孩子們去烘干或借干衣服給換上。有一次,一個叫聶粵峰的學生感冒發高燒,當時她沒在教室,同學們發現后,馬上背著他來找吳麗華老師,她立即在家里找出備用的感冒藥,讓他吃上,并且時刻關注他的舉動,直到好了才完全放心。家長聽了后很感動,把她當做值得信任的人。很多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在康銘學校吳老師處讀書,完全放得心,她比我們做父母的還要照顧得好。
就這樣她既當老師,又當醫生,還是孩子們的媽媽。平時她非常注意孩子們的著裝,一發現穿戴不整齊,就會手把手教他們。每當她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干凈整潔時,她會倍感欣慰。五年級的楊博同學,家境貧困,母親因受不了這貧窮的生活,遠走高飛,父親因此意志消沉,背著沉重的心理包袱外出打工,幾年都不回家。楊博就跟八十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他每天來校都是蓬頭垢面,衣服臟兮兮的,同學們都離他遠遠的。于是,她把楊博帶回了家,親自打水為他洗臉、洗手,將他的臟衣服洗干凈,同時耐心教育他從小要講究衛生,學會生活自理的方法,學會如何照顧年邁的奶奶,挑起家庭重擔,并幫助他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她還特意為他購買了兩套新衣服及所需的學習用品。當他接過這些物品時,竟然嚶嚶地哭了起來。現在的楊博,衣著整潔,在家里成為了奶奶的好幫手,學習成績優異,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勞動積極分子”。
她工作的學校地處偏僻的山村,交通不便,部分老師因此不愿意留下來。特別是學校沒有網絡,許多工作都難以完成,她只好利用周末的時間坐車去婁底上網做好學校工作。對她而言,學校就是她的家,她的家就在學校,退休的丈夫被她請到學校,幫她料理家務,當起了她的“賢內助”,好讓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用心教學,精益求精
上課時,她一走進教室,會環視整個課堂。如果發現有學生精神不振,她會走上去了解情況后再上課。自從教以來,她總是認真備課,力求精益求精,根據三維目標和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以及教材內容特點,分類設計教學方案,每堂課做到備學生、備教材、備方法、備步驟,教學設計科學。課文中有難懂的詞句,她會查找資料或向其他老師請教。因為她知道,老師要有“一桶水”,學生才會學到一碗水。上課時她認真摸索,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懂學活。多年來,她發現語文課的教學,用啟發式、質疑式等教學方法效果好。在課文分析時,即能從中探討寫作方法,還能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如教《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時,文中有“發現”“發明”兩個詞,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她用動作表示,讓學生從班上找一找不文明現象,后來一學生發現了教室里有垃圾,他們竟然說出了不亂扔垃圾的好處,聯系到“發明”,學生竟然發明了一個裝垃圾的桶。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還能從中想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們說:“把小孩送到吳老師那里,會變得懂事,有禮貌,愛學習……”她所教的學生,多次在競賽和考試中獲得優異的成績。在輔導學生時,她總是以情動人,有一個貴州來的小朋友隨父親來湖南打工,那年他15歲,已處叛逆期的他早就放棄學習了,因為父親居住條件差,這個小孩呆不住,有天來學校玩耍。吳麗華老師詢問了他的情況,原來他母親離家出走,跟著父親漂泊,只上過三年級。于是吳老師要他留下來,到學校上四年級,到現在18歲了還在上學,并親切的稱她“媽媽”。
新華社林記者一行來她學校采訪時,發現學校養成教育做得非常到位,對學校路隊的管理豎起了大拇指。吳麗華老師把全校學生按回家路線分成四個路隊,每個路隊從高年級選出了3-5名有責任心的學生為路隊長,路隊長每天負責把路隊成員安全送到家,并把每個同學在路隊里的表現于第二天匯報給老師,老師根據情況表揚遵守紀律的學生,教育批評違紀的學生。這樣,完全杜絕了放學后學生不及時回家的現象,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同時她們還教育學生,每人隨身攜帶一個小塑料袋,在回家的路上,撿起路邊的垃圾放入垃圾桶,這樣一來,既保護了環境衛生,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習慣,得到了領導、社會的一致好評。上級領導還把她的經驗譽之為“康銘模式”,在全鎮,全市推廣,影響深遠。
互幫互教,共同進步
她把在多年工作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和方法無私地傳給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全力幫助他們過好教材教法關。經過多年努力,她培養了十幾位青年骨干教師,得到中心學校領導的好評。例如張玉玲老師2012年分配到她校工作不久,由于剛踏上教壇,學生對其講課的內容聽不懂。吳麗華老師和她一起備課,教她如何抓重點,如何突破難點。同時,吳老師深入她的課堂聽課,請她來聽自己的課,然后和她一起總結,揚長避短。經過努力,她很快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今年她在全鎮公開課執教“分類與整理”一課,得到領導和同行的好評,還被評為“優秀教師”。
她是一個農村小學老師,幾十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心育人,心中充滿著對學生的愛。她始終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會結出碩果”。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