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梅山古俗——嘗新節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康三梅 謝向平 編輯:石成 2015-09-22 17:38:45
        —分享—

          梅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經過長時期的戰火洗禮和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如大浪淘沙,既拂去了一些特定的記憶,也帶來了一些新鮮的事物,在迎來送往中揉合、產生、變異,形成了獨特的梅山文化,主要體現在民俗、宗教、飲食等方面。

          在梅山的一部分地區,流傳著一句話:“一年三個寶”(也有說三 “飽”的)。“三寶”是指過年、生日、嘗新。其中過年和過生日,全國人民都一樣過。 “嘗新”節分布在婁底市新化縣的田坪、溫塘、吉慶、坐石、油溪、白溪、圳上、曹家等鄉鎮,冷水江市的礦山、渣渡及周邊一些地方,漣源市的古塘、安平、龍塘、湄江、伏口、七星街、橋頭河、渡頭塘等地方和婁星區的一小部分鄉鎮以及益陽市安化縣的梅城、清塘、樂安、高明等鄉鎮。如果把這些鄉鎮集合攏來,差不多有新化縣的領土面積那么大。

          “嘗新節”是一個很獨特而且具有地域局限性的節日,就在梅山地區都有很多人沒聽說過有這么一個節日。這是什么原因?同樣是傳統節日,為什么與“清明、端午、重陽、冬至”等節日大相徑庭?她的地域局限性為什么這樣強?這里就要提到一個傳說故事:

          在宋廷開梅山之前,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統治者都想征服梅山,所以梅山境內的戰亂一直不斷。為了與歷代入侵勢力抗爭,梅山山民推選出了很多位首領。其中有一位叫“辛”的人,他年輕有為,武藝超群、足智多謀。現在流傳“嘗新”的地域,那時候都歸他管。他帶領山民白天勞動,晚上練武,遇到有軍隊入侵,便率部頑強抵抗。與入侵軍隊對抗多年,一直沒打過敗仗。

          有一天夜里,下大雨,天黑得不見五指,敵將率部前來偷營,他們摸到“辛”的營地,等“辛”的哨兵覺察,敵兵已經到了面前,“辛”慌忙率兵應戰,交戰中,“辛”不幸壯烈犧牲!那天是陰歷六月的一個“卯”日。雖然“辛”死了,但他的死亡,激怒了梅山山民,大家拼死對敵,最終把敵人趕出了“辛”的地盤。

          后來,山民們為了紀念“辛”,把他犧牲的這個“卯”日作為祭祀“辛”的日子,稱為“嘗辛”,并世代相傳。后來有人覺得“辛”字犯忌,就改為“嘗新”。再后來,人們記不起到底是哪個“卯”日了,就由族長在六月左右除了“辛卯”以外的其他五個“卯”日中,按照農活的進展定一個日子來“嘗新”。這是“嘗新節”的由來之一。

          流傳下來的“嘗新節”,有很多講究。第一個講究是定日子。每年“嘗新”的日子都不是鐵定的,下一年與上一年的日子都不同,必須符合幾個條件。首先是日子要“進伏”。所謂的“進伏”,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伏天”。什么時候進入三伏天呢?梅山人基本上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夏至三庚進伏”。就是說,從“夏至”節那天起,日子往后推,逢第三個“庚”日,就是進伏的第一天。“進伏”可以是五月,也可以是六月,依那一年的節氣而定。

          為什么要進了伏才嘗新呢?大家都知道,五月霉天,是個毒月,陰毒、霉氣盛行,對人的身體有所損害。另外,在農活方面,像鋤紅薯等工作還沒完成。而“進伏”后,天氣相對好轉,陰毒、霉氣漸除,農村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前期的農活必須在“進伏”前完成。“進伏”后,田間地頭就只要管理、除草了,工作相對輕松了,才能騰出時間來“嘗新”。

          其次,是在“進伏”后,看第一個逢“卯”的日子是哪天,就定那天為“嘗新節”。這個日子可以是“乙卯、丁卯、己卯、癸卯”中的任意一個,但不能是“辛卯”,因為“辛”字犯了“辛英雄”的忌諱。

          關于“逢卯嘗新”的規矩,凸顯出了本土山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眾所周知,老人們上了年紀,牙齒松動、脫落,在飲食方面會產生諸多障礙。兒童們,因牙齒及消化系統發育未全,在飲食、消化方面也不及成年人。因此,碰到稍微堅硬一點的食物,就要在嘴里咀嚼很久才能吞下。而在梅山地區(特別是有“嘗新”習俗的區域),對這種“需要咀嚼很久”的飲食行為叫做“卯”。比如說某老人夾一塊肉到嘴里,咬很久都咬不爛,就會說“卯都卯不爛”;小孩子一口飯菜要吃很久才能咽下去,大人就會說:“一口飯卯得這么久”。所以,為了能盡量考慮到老人小孩的進食問題,能讓他們“卯”得動、吃得香,能讓老、中、青、幼都可以過一個歡快和諧的節日,我們的前輩們就選定了這個“卯”日。

          還有一個說法是:農民本來就辛苦,上半年拋糧下種的辛勤勞作,是為了得到下半年的五谷豐登。到嘗新日止,下種已經完畢,等待的就是收割。因此,忌諱再“辛苦”。所以不能取“辛卯”。以二零一五年來看,農歷五月初七日夏至節,從夏至往后推,一庚為初八日庚午,二庚為十八日庚辰,三庚為二十八日庚寅。所以,依“夏至三庚”進伏,進伏后第一個“卯”日是二十九日“辛卯”。本來按道理應該是二十九日“嘗新”,可是二十九日是“辛卯”,不能取,只能往后推十二天取六月十一日“癸卯”日為“嘗新節”。

          第二個講究是置辦食品。在古代,嚴格地說,是叫做置辦祭品。宰殺活豬、活羊、活雞,稱之“三牲”,搬出陳年老酒,買很多錢紙信香,摘些時蔬瓜果,由首領或本部落內有絕對威信的人充當“主祭”,來祭祀“辛”和所有戰死的英雄和神靈,儀式莊嚴肅穆。祭神時,必須先擺至三天門下,先敬天地神明、日月三光、三皇五帝、值年太歲、天符大帝、五谷大神、城隍廟王等等,目的是求神靈收瘟攝毒、賜福消災,保佑人興畜旺、五谷豐登。然后再敬本族宗祖及其他諸神。祭祀完畢,各戶按人丁分發祭品,領回家去,歡天喜地享用。現在不存在部落首領了,也沒人為主了,各自依經濟條件置辦些物品,采摘一些自種的蔬菜瓜果,去田里抽幾穗稻穗,要是稻穗還沒出穗,也要抽幾穗雜稻,擺出雞、魚、肉三牲等祭品,到自己堂屋里祭神。達到一種“敬前人,發后代”的“人神互利”之和諧結果。敬完各路神靈,才能食用。

          第三個講究是直系親戚都要走動。“嘗新節”這天,凡是每家的直系親戚,如岳父母、姐妹、兄弟、外嫁的女兒等等,都要接到自己家里來或是通知他(她)們回來,大家坐到一起,吃飯喝酒聊天。一般是晚輩到長輩家里去,都要提些新鮮的瓜果和吉祥的禮品,氣氛僅次于拜年。大家見面,都要說些恭維、吉祥的話。吃飯時,晚輩要向長輩敬酒,祝長輩們福壽安康,一般要敬三巡酒。長輩們也要回敬晚輩,說些“升官、發財”之類的話。體現出全家人尊老愛幼、幸福和諧的氛圍。

          “嘗新”,“嘗”的是食物,體現的是獨特的民俗文化和厚重的家國情懷。一個傳統的節日,能體現出梅山人的忠、孝、仁、義、禮、信!“嘗新節”,是 “梅山精神”的縮影,她作為一種梅山文化,會永遠載入史冊,流芳千古。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康三梅 謝向平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