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節時,殺豬宰雞捕魚,并把所有能吃的各種新鮮蔬菜煮出來,還要到田里采摘幾穗帶露水的剛抽穗的稻谷擺上神桌,供奉上蒼、神靈和祖先,讓他們一一品嘗。

鄉親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慶祝呷新節。
7月7日,是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卯日,這一天對于伏口鎮一帶的村民來說和過春節一樣隆重,因為這天他們要過一個當地獨特的節日——呷新節。當地一直有句俗語:“一年三個飽”,意為只有過年、嘗新、過生日這三天才能吃飽飯。過呷新節主要是考慮到這個時節稻谷等農作物已揚花抽穗,各種果實有的已成熟、更多的已掛果,豐收在望,各式蔬菜新出,正是新鮮、好吃的時候。其目的在于,一是感謝上蒼、神靈、祖先對往年收成的保佑,二是祈求今年有個好收成,有五谷豐登、百業興旺的祈愿。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其重要性僅次于過年。呷新節這天,中央電視臺《聚焦三農》欄目組進駐伏口鎮,對呷新節的節慶、祭祀過程、飲食民俗特色等非物質文化進行了采訪。
呷新節,也叫“吃新節”、“嘗新節”,是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自古流傳于梅山地區的伏口及周邊等地,僅次于過春節的最重要傳統農耕節日。其具體日期沒有完全統一的固定日子,大多是在小暑和大暑之間六月的第一個卯日;也有由地方風水先生或師公道士視谷物蔬菜生長情況,在三伏中頭伏選定吉日的;有定在炎帝神農氏誕日六月初六的;還有定于七月十三的,是為紀念盤瓠找到谷種。
呷新節是伏口地區繼春節之后的又一盛大節日,熱鬧非凡。這一天停止耕作,要殺豬宰雞網魚,采摘新鮮蔬果,更重要的是要到稻田里摘三穗或者五穗新谷穗,放入飯鍋一蒸,寓意五谷豐登,然后連同三牲酒禮一起置于堂屋外香案食案上,祭祀天地神靈,再移至堂屋中神龕下的食案上祭拜自家祖宗。祭祀活動是感謝天地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先祭天地,再祭神農、谷神、土地神等,然后祭列祖列宗,祭祀完成后才自己享受這豐盛的午餐。據老人傳,解放前有的地方也舉行公祭,有以自然村落舉辦的,有幾個村落聯合舉辦的,有以土地廟所轄范圍共同舉辦的,也有以同族人舉辦的,有以行政單位組織舉辦的。不過這樣的公祭不年年辦,要三五年或更長的時間才進行一次,有時和久旱祈雨、打醮禳災一起進行。公祭在祠堂、大曬谷坪或選一農家大堂屋舉行。公祭時集體祭祀天地、神靈,各家各戶回去再祭拜自家的祖宗。
呷新節這天,家庭有初嫁的女兒和女婿、已訂婚的女婿都帶著禮物來賀節,也有城市的親友來賀節。有的鄉民還請當地官吏士紳、崽女的老師來家過節,如果他們不空,就給他們送去新鮮果蔬、雞魚肉食和米酒賀節,工匠則是師傅和徒弟們在節前相約,或是徒弟輪流請師傅來自家呷新,其他師兄、師弟陪同,所有人不要做事,盡情享受節日的快樂。還要舉行唱神歌、跳梅山宗教舞等盛大活動,男女老少全參與,內容與古梅山地區的梅山宗教、神靈菩薩和漁獵活動有關。
伏口的呷新節有三個特點:一是漢人過節,很可能是全國唯一一個漢族人過的呷新節;二是它沒有統一固定的過節日期,每年臨時確定,可能是所有節日中唯一一個沒有統一固定過節日期的節日;三是其它地方大多是谷物果蔬豐收以后過節,這里卻是在豐收在望的時節過節。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黃 超 劉紫嵐 吳子良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