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讓愛心傳遞正能量

        作者:譚文革 編輯:石成 2014-06-09 11:53:50
        —分享—

          前不久,在全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學習講座和先進典型報告會上,愛心模范肖光盛、譚顯亮發表了精彩的感言,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輩子獻愛心、做好事的感人事跡,讓我非常感動,很受啟發。

          《禮記·王制》曰:“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皆有常餼。喑、聾、跛、辟、斷者、侏儒、百士,各以春器食之。”其主要思想是,對社會弱勢群體、困難群眾,應予關愛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因此,圣人孔子提倡:“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孟子也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上均是倡導大愛理念、大同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經濟持續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社會更加穩定。但還有少數人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們需要關注,需要幫助,有的還急需救濟。眾人拾柴火焰高,多馬拉車力量大。只有大家參與,人人奉獻愛心,愛心才有強大力量。“只要人人都獻出你的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未來” 。

          現今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公民道德水準卻嚴重滑坡,少數人甚至道德淪喪。鑒此,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郭明義愛心團隊”回信時指出:“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因此,筆者認為,應繼續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全體社會成員都應繼續向雷鋒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大愛無私,學習他的助人為樂,學習他的愛崗敬業。大力開展崗位學雷鋒活動,讓雷鋒精神、愛心行動、關心溫暖體現在每一個崗位上,讓人民群眾、社會弱勢群眾“看得見、摸得著,體驗到” 。真正讓需要幫助的人充分感受到愛的溫暖、愛的奉獻。

          大愛無疆,大愛無痕,奉獻愛心“人人可為”,也“處處可為”。如老人、小孩走路不小心摔倒時,身邊的人出手扶一下;盲人、殘疾人過馬路或障礙時,最近的人出手牽一下;他人家庭經濟特別困難時,我們力所能及的幫一下;他人精神受到打擊或傷害時,我們真心安慰、撫慰一下;家里過剩的衣服等物品欲扔掉時,不如洗凈贈送敬老院或兒童福利院等等。“送人花朵,手有余香”。因受愛心模范肖光盛、譚顯亮的影響,去年底,我在家鄉六畝塘鎮三步橋村選擇了4位五保戶和4位困難戶,從本人寫作稿費中拿出近三千元,每戶給困難慰問金300至500元,每戶送大米一袋,困難群眾內心很感謝。前年,我為金石鎮5位困難戶解決慰問金2000元。類似的愛心活動,我還有很多,合計金額近二萬元??鬃釉唬?ldquo;仁者愛人”。關愛他人,就是快樂自己。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人的思想、人的品格得到升華,愛心人士也就成了“仁者”,而“仁者不憂”,仁者內心很充實、很快樂,因而“仁者壽”,好善樂施、樂于助人的人健康長壽。

          領導干部是“人之表”,因此更應有愛心,更應做愛心使者。老子曰:“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其意思就是,領導者應關心愛護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謀福利、辦實事,不能碌碌無為。“行善者則百姓悅”。領導干部心里裝有群眾,富有愛心,辦事公道,對待群眾一樣親切、一樣熱情,這樣,人民群眾自然衷心信服。

          “善行無轍跡”,愛心不求報。然而,愛心需要掌聲,需要鼓勵,需要肯定。讓我們將愛心交會,讓愛心傳遞,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讓我們的“中國夢”更加美好。

        作者:譚文革

        編輯:石成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